讨论
此前长期被鉴定记录为弹琴蛙
模式产地
中国:湖南:浏阳:大围山;28.4237˚N, 114.0793˚E, ca 820 m a.s.l.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SYS a006492)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鉴别特征
(1)体型大,身体细长,雄性体长56.3-62.3 mm,雌性体长53.5-62.6 mm;(2)指(趾)端吸盘膨大,呈圆形;(3)所有指(趾)均具腹侧沟;(4)跟部相遇;(5)后肢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吻之间;(6)体背不具背中线;(7)体背和体侧非常粗糙,具密集疣粒;(8)各指基部具发达指基下瘤,掌突发达且突出;(9)无颞褶;(10)雄性背部、背侧褶、体侧、四肢背部、颊部、及包括鼓膜的颞部均具白色角质刺;(11)具一对咽侧下声囊;(12)繁殖季节,雄性第I指具一婚垫,婚刺不可见;(13)肩腺大且粗糙,发达,且相当突出;(14)叫声:2-3个音节,第一音节显著不同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性体长56.3-62.3 mm,雌性体长53.5-62.6 mm |
---|---|
体型 : | 体型大,身体细长 |
头 : | 头长大于头宽,头顶平坦 |
吻 : | 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吻长大于眼径 |
吻棱 : | 吻棱明显 |
鼻孔 : | 鼻孔圆形,朝向体侧;更靠近吻端 |
颊部 : | 颊部凹陷,具角质刺 |
眼 : | 虹膜上1/3部棕白色,下2/3部红棕色 |
眶间区 : | 眶间区平坦,眶间距小于鼻间距 |
瞳孔 : | 椭圆形,水平 |
鼓膜、鼓环 : | 鼓膜圆形,明显,靠近眼 |
颞褶 : | 无颞褶 |
舌 : | 舌大,心形,后端缺刻 |
犁骨齿 : | 具犁骨棱和犁骨齿 |
声囊 : | 具一对咽侧下声囊 |
背侧褶 : | 背侧褶发达,具稀疏角质刺,自上眼睑后缘延伸至胯部上方,末端断断续续 |
前肢 : | 指、趾细长 |
指关节下瘤 : | 突出,呈圆形 |
内、外掌突 : | 具三个发达掌突,较大,突出,非常明显 |
第二性征 : | 第I指背面具一婚垫,婚刺不可见 |
后肢贴体前伸 : | 胫跗关节达眼吻之间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 相遇 |
指、趾端 : | 指端略膨大,形成圆吸盘,所有指均具腹侧沟,腹侧沟在末端不相遇;趾端略膨大形成长而尖的吸盘,趾腹侧沟发达,腹侧沟在末端不相遇 |
指、趾缘膜 : | 第II、III和IV指两侧均具明显缘膜,第I指仅外侧具缘膜;各趾两侧均具缘膜 |
指、趾式 : | 指序为:II < I < IV < III;趾序:I < II < V < III < IV |
指、趾蹼式 : | 指间无蹼;趾蹼:I 1½ - 2 II 1⅓ - 2⅓ III 1⅔ - 3 IV 3⅓ - 1⅔ V |
趾关节下瘤 : | 突出,呈圆形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椭圆形,长为宽的三倍;外蹠突不明显,较小,呈圆形 |
皮肤、体色 : | 背面皮肤非常粗糙,具密集疣粒和角质刺;体侧非常粗糙,具稀疏瘰粒,密集疣粒和密集角质刺;前肢基部具一大且粗糙的肩腺,明显突出;前肢背面非常粗糙,具密集角质刺,上臂具两条弱的纵行皮肤棱,并略延伸至下臂;大腿和胫背面非常粗糙,具密集疣粒和角质刺,形成几条纵行皮肤棱。喉部、躯干和四肢腹面光滑;大腿后部具密集的扁平疣。背面皮肤棕绿色;皮肤上角质刺白色;松果眼黄色;体背无背中线;背侧褶棕绿色;体侧棕绿色,体侧瘰粒黄色;体侧下部黄白色,具黑色斑纹;肩腺黄白色,具黑色斑纹。四肢背面棕色;大腿具两条绿色横斑,胫部具两条,跗部具三条。颊部和颞部棕绿色,鼓膜浅棕色;虹膜上1/3部棕白色,下2/3部红棕色;颌腺白色。喉部和胸前部深紫棕色;躯干和四肢腹面乳白色;大腿后部染粉色;手掌白色,具棕色大斑块;足腹面紫棕色。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栖息于自然或人工的池塘和水田 |
---|---|
习性: | 雄性不筑巢,在水面鸣叫 |
繁殖季节: | 雄性5月至8月鸣叫 |
地理分布
湘江流域:湖南浏阳大围山、双牌阳明山,江西安福武功山,广西灌阳都庞岭
分布图
收录编辑:沈文菁
信息汇总:万涵
审核:吕植桐,卢宸祺
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