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目前,国内尚无西藏地区西域湍蛙的馆藏标本。
西域湍蛙最初由Blyth(1855)依据缅甸标本命名。Annandale (1912)依据西藏墨脱南部阿波尔地区上仁更 1 号标本描述了新种Ixalus argus,但被作为西域湍蛙Amolops marmoratus的次订同物异名(Dubois, 1992)。同时,Annandale (1912)还报道在墨脱延邦采到Rana afghan (后被改为Amolops afghanus) 成体 1 号和蝌蚪 2 号,但均未做形态描述,仅提供了蝌蚪图片,而无成体图片。Amolops afghanus也被Dubois (1992)作为西域湍蛙的次订同物异名。
由于西域湍蛙模式标本遗失,Dever等 (2012)指定了新模。同时,他们结合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讨论了A. afghanus缅甸个体的有效性,并依据选模标本重新描述了该种。 Lyu等(2019)将A. afghanus (建议中文名为克钦湍蛙) 记录于云南盈江县和龙陵县,但没有解决西藏墨脱分布的物种分类问题。从Dever等 (2012)和 Lyu 等 (2019)研究的物种的地理分布来看,A. afghanus分布于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与我国西藏东南部较接近,而A. marmoratus则分布于缅甸中部和南部,与藏东南较远。Wang 等(2020)比较了A. argus和小耳湍蛙的原始描述,认为两者很可能是同一物种。鉴于目前未能查看到 Annandale (1912)报道A. argus和A. afghanus所依据的标本,故本书暂时将墨脱南部的标本记录为西域湍蛙A. cf. marmoratus。
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西域湍蛙 (泰国) 与印缅湍蛙A. indoburmanensis (缅甸)+ 克钦湍蛙A.afghanus (云南) 为姐妹群。这也与Dever等 (2012)的研究结果相同。
编写:张栋儒
编辑:张栋儒
2023.05.17
模式产地
缅甸:勃固: 瑞金(=Schwe Gyen, Pegu [=Bago], Myanmar)
模式标本
新模:CAS240603
形态特征
体长 : | 头体长 27 mm |
---|---|
体型 : | 体形较细长 |
头 : | 头短而宽,三角形 |
吻 : | 吻钝,吻端略扁平,斜直向下,突出于下颌,吻长略大于眼径 |
吻棱 : | 吻棱不甚显著 |
鼻孔 : | 鼻孔靠近吻端 |
颊部 : | 颊部垂直,凹陷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 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 |
鼓膜、鼓环 : | 鼓膜小而明显,约为眼径 的 1/3 |
颞褶 : | 无颞褶 |
上、下颌 : | 下颌前端具一小齿状突 |
舌 : | 舌面无乳突 |
内鼻孔 : | 内鼻孔小,相距远,位于前部 |
背侧褶 : | 无背侧褶 |
前肢 : | 细长 |
指、趾 : | 指细长, |
指关节下瘤 : | 关节下瘤大而圆,较显著 |
内、外掌突 : | 无掌突 |
后肢 : | 细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 后肢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鼻孔 |
指、趾端 : | 指盘大,第三指吸盘与鼓膜等大,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 |
指、趾式 : | 第一指略短于第二指,指长序为Ⅰ<Ⅱ<Ⅳ<Ⅲ,趾长 序为Ⅰ<Ⅱ<Ⅲ<Ⅴ<Ⅳ |
指、趾蹼式 : | 指间无蹼,趾间满蹼,蹼式为Ⅰ 0-0 Ⅱ 0-0 Ⅲ 0-0 Ⅳ 0-0 Ⅴ |
趾关节下瘤 : | 关节下瘤清晰但不甚显著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很清晰,无外蹠突;无跗褶 |
皮肤、体色 : | 头背和背部前方光滑,体背部散有小疣粒;腹面光滑。 背面深灰黑色,体背面带浅色网纹,类似模糊的小眼斑;四肢和指背面具灰黑色和白色横纹; 腹面污白色,咽喉和胸部具灰色碎斑;掌和足腹面深灰色。 |
地理分布
西藏墨脱县南部,如上仁更,海拔 2150 ft ( 约 655 m);国外分布在缅甸
收录编辑:张栋儒
信息汇总:
审核: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