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鲵属 Liua
- 模式产地: 中国:重庆:巫溪县的鸡心岭;E109.4833, N31.7333, 1890m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FMNH 49384 ) 保存于FMNH ( Field Museum, Divis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Chicago, USA )
- 唇褶明显;犁骨齿两短列,相距远,呈短弧形,位于内鼻孔前方,内端起于犁腭骨中部;鼻骨呈方形或略呈三角形;前颌囟较大;掌、蹠部有角质鞘;体侧肋沟多为11条。
- 全长 : 雄鲵全长151–200mm,雌鲵全长133–162mm
- 体型 : 成体体型肥壮
- 头 : 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宽
- 吻 : 吻端宽圆而扁,吻棱不显
- 鼻孔 : 鼻孔近吻端
- 眼 : 眼径小于吻长
- 唇褶 : 发达,上唇褶掩盖下颌后半段之大部
- 上、下颌 : 有细齿
- 舌 : 舌长椭圆形,两侧游离,前后端粘连于口腔底部
- 口角 : 口角达眼后角下方
- 犁骨齿 : 犁骨齿2短列,间距宽,呈“八”形,前端远超过内鼻孔前缘,左右不相遇,少数个体呈“--”形
- 颈褶 : 弧形
- 躯干 : 圆柱形
- 肋沟 : 十余条
- 前后肢贴体相对 : 多数个体的指、趾仅相遇,个别的不相遇
- 指、趾式 : 指式:3>2>4>1;趾式:3>4>2>5>1
- 指、趾角质鞘 : 指、趾末端角质层似爪状
- 掌、蹠突 : 无
- 尾型状 : 尾肌发达,尾基部圆,向后逐渐侧扁
- 尾鳍褶 : 背鳍褶起自近尾基部,腹鳍褶起于近尾末端
- 第二性征 : 雄鲵的头体长与尾长几相等,肛孔纵裂,其前方有一肉质皱褶(辜丸叶状乳白色)
- 皮肤、体色 : 皮肤光滑,眼后角到颞部有一条纵沟;头体腹面光滑。体尾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褐色,有黑褐色或浅黄色大斑;腹面乳黄色,或有黑褐色细斑点
- 卵 : 卵袋外壁较硬,自然弯曲外侧长度60–105mm(重庆巫山)或123–165mm(湖北神农架),中段直径9–14mm;卵乳黄色呈圆形,卵径7mm
- 幼体 : 幼鲵体尾灰藕荷色,散有小黑点,腹面乳黄色,尾后段1/4为黑色;外鳃3对;末端角质层似爪状。
- 生境: 该鲵生活于海拔900–2350m的山区。成体多栖于小山溪中,一般流溪水面宽1–2m,水深10–25cm,其两岸植被丰富。
- 习性: 成鲵主要以毛翅目等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和虾类、藻类为食。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黏附在水内石块底面。刚孵化的幼体全长24–28mm,多栖于水流平缓的石下或岸边石间。
- 繁殖季节: 3月,4月





















- 四川(万源县),重庆(巫溪县、巫山县、城口县、开县),湖北(巴东县、神农架、夷陵区),陕西(平利县),河南(商城),贵州(大方县)
- 同物异名: Hynobius shihi, Ranodon wushanensis, Ranodon shihi(巫山北鲵), Liua wushanensis
-
Liu, 1950: 77依据采自重庆巫溪县鸡心岭的标本发表该物种,并将其划分到小鲵属Hynobius中,定名为Hynobius shihi;刘承钊等, 1960: 278-292依据四川巫山(现属重庆市)的标本又发表另一新种巫山北鲵Ranodon wushanensis,并将其归入北鲵属Ranodon。Risch et al., 1982: 171-174认为两物种实际为同一物种,R. wushanensis是H. shihi的次订同物异名,并将该物种归入北鲵属, 物种名为Ranodon shihi。赵尔宓和胡其雄, 1983: 29-35对巫山北鲵Ranodon wushanensis,北鲵属中的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及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物种进行了形态比对,认为巫山北鲵与北鲵属及山溪鲵属的差异较大,因此将巫山北鲵从北鲵属中划出,建立新属-巴鲵属Liua,同时改巫山北鲵种名为巫山巴鲵Liua wushanensis。根据Risch et al., 1982: 171-174,赵尔宓, 1984: 40将巫山巴鲵拉丁名更改为Liua shihi。尽管对巴鲵属的有效性,部分学者持否定意见(费梁和叶昌媛, 1983: 31-37; 黄永昭等, 1992: 52-57; 叶昌媛等, 1993; 费梁等, 2006: 206-213; 费梁等, 2012: 66-67),然而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了巴鲵属。Zeng et al., 2006: 467-477建立在线粒体基因CYTB片段的研究表明,巴鲵属,包括巫山巴鲵和秦巴巴鲵,与拟小鲵属为最近姐妹群关系,与北鲵属物种在系统演化树上相隔较远,从而支持了巫山巴鲵从北鲵属中划分出来,建立巴鲵属(赵尔宓和胡其雄, 1983: 29-35);Zhang et al., 2006: 7360-7365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巫山巴鲵和秦巴巴鲵也聚在一起,与北鲵属遗传距离较远,也支持了巫山巴鲵从北鲵中划分出来;Pyron and Wiens, 2011: 543-583和Weisrock et al., 2013: 77-93,对已发表的小鲵科的分子数据的重新分析,与前两者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与AmphibiaWeb, 2015和Frost, 2015一致,采用巫山巴鲵Liua shihi。
- 2024-03-14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3-11-05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11-05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1-09-10 吴云鹤修改了幼体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幼体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卵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第二性征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138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有尾目 Caudat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巴鲵属 Liua
-
巫山巴鲵 Liua shihi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有尾目 Caudat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巴鲵属 Liua
-
巫山巴鲵 Liua shihi
-
AmphibiaWeb (2025)
-
有尾目 Caudat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巴鲵属 Liua
-
巫山巴鲵 Liua shihi
-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2012)
-
有尾目 Urodel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北鲵属 Ranodon
-
巫山北鲵 Ranodon shi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