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鲵属 Ranodon

Ranodon sibiricusKessler, 1866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II - EN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标本: 选模标本 ( ZMM A-34 ) 保存于ZMM ( M. V.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Zoological Museum, Ul. Herzena 6, Moscow K-9, Russia )
  • 上唇后部有唇褶;犁骨齿列短位内鼻孔之间,内端起于犁腭骨后1/3处;鼻骨呈三角形;前额骨囟门小。掌、蹠部无角质鞘;一般有肋沟12–13条。
  • 全长 : 雄鲵全长163mm左右,雌鲵全长150–180mm
  • 头 : 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
  • 吻 : 吻端宽圆,吻棱不清晰
  • 鼻孔 : 鼻孔位吻侧,在背面很难见到
  • 眼 : 眼径与吻长相等,上下眼睑相称
  • 唇褶 : 明显,上唇后部突出呈一个半环形唇褶,个别个体唇褶较弱
  • 舌 : 大而宽
  • 口角 : 口角达眼后角后方
  • 犁骨齿 : 犁骨齿2短列,间距宽,呈“八”形,每列有齿约6枚,位内鼻孔之间的中线水平上
  • 似鳃状腺 : 口角后缘上方有一个大而扁平的隆起似耳后腺
  • 颈褶 : 明显
  • 肋沟 : 体侧有肋沟11–13条,并延伸至腹部
  • 前后肢贴体相对 : 指、趾重叠
  • 指、趾式 : 指式:2>3>4>1;趾式:3>4>2>5>1
  • 掌、蹠突 : 内、外蹠突明显或外蹠突不显
  • 尾型状 : 尾基圆,向后渐侧扁,末端略尖
  • 尾鳍褶 : 尾背鳍褶平直
  • 第二性征 : 雄鲵肛孔长裂形,前端有一短的横沟,其中央有一个小乳突
  • 皮肤、体色 : 皮肤光滑有光泽,体背面有痣粒,尾部有细小疵粒。颞部和枕部上方有5条纵行肤沟。腹面光滑。生活时体背面从黄褐色到灰绿或深橄榄色,有的个体背面散布深色斑点,有的无斑点;腹面较背面的色浅。液浸标本背面褐色,有少许褐色斑点或无斑;膜面色略浅
  • 卵 : 卵径4–5mm,动物极浅黑色,植物极白色
  • 幼体 : 刚孵化的幼体全长17.5mm,第三年完成变态,第五年达性成熟,其体长78–81mm
  • 生境: 该鲵生活于海拔1800–3200m的山地草原地带,多栖息于涌泉流水形成的小溪或沼泽内,溪宽1–2m,水深10–30cm。溪内多为石底,有石块,水清澈。
  • 习性: 白天成鲵隐于水底石下,夜间在水中爬行或游泳,以水栖生活为主,不远离水域,有时登陆到苔藓或杂草丛中。成鲵主要捕食水生小动物,如毛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甲壳动物、甲虫以及小虾等。繁殖季节,雌鲵产出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附着在石块底面,卵袋致密呈纺锤形,一般长100–150mm,最长可达360mm;短的仅有63mm;共产卵50粒左右。
  • 繁殖季节: 6月,7月
  • 国内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国外分布于哈萨克斯坦(阿拉套山脉)
  • 同物异名: Ranodon Kessleri, Ranidens sibiricus, Ranodon kozhevnikovi
  • 俗名: 娃娃鱼、水四脚蛇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幼体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9-12 吴云鹤修改了幼体
  • 2021-09-12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9-12 吴云鹤修改了模式产地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幼体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卵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0-08-19 沈文菁修改了第二性征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