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utiger muliensis
Fei and Ye, 1986
国家保护 | CITES | IUCN |
---|---|---|
II | - | EN |
曾用名:木里猫眼蟾
模式产地
中国:四川:木里;3200m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CIB A82I1355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鉴别特征
本种与刺胸齿突蟾相近。但本种雄蟾胸腺上黑刺粗大而稀疏,在10平方毫米内有刺10-26枚;趾蹼不发达,第四趾两侧之蹼仅达近端第一关节下瘤;肛周围、股部及腹面有小疣。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蟾体长68-80mm;雌蟾体略小,体长60-68mm |
---|---|
头 : | 头较扁平,头长略小于头宽状,少数标本较为光滑 |
吻 : | 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 吻棱钝 |
鼻孔 : | 鼻孔位于吻眼之间 |
颊部 : | 颊部向外侧倾斜 |
瞳孔 :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 无鼓膜 |
颞褶 : | 颞褶宽厚 |
上、下颌 : | 上颌无齿 |
舌 : | 舌卵圆,后端无缺刻 |
犁骨齿 : | 无犁骨齿 |
前臂 : | 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 关节下瘤不显或略显 |
内、外掌突 : | 掌突2个,内者大 |
第二性征 : | 第一、第二指具锥状黑色角质刺;胸腺一对,上有粗大锥状黑刺,排列较为稀疏 |
后肢 : | 后肢短 |
后肢贴体前伸 :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口角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 足比胫长 |
指、趾端 : | 指端球状;趾端圆 |
指、趾缘膜 : | 趾侧缘膜显著 |
指、趾式 : | 指式:3>4>2≈1;趾式:4>3>5>2>1 |
指、趾蹼式 : | 趾蹼不发达,第四趾两侧的蹼仅达近端第一关节下瘤 |
趾关节下瘤 : | 关节下瘤不显或略显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 背面疣粒较小或不显,少数个体疣粒较大排成纵行。整个腹面呈皱纹,少数标本较为光滑;体侧、臂部及股部腹面疣粒明显,无股后腺,蹠部底面一般疣粒较多,雌蟾背部疣粒较雄蟾显著。雄蟾头侧和下唇有小刺疣;腋腺近腋部,雌蟾比雄蟾明显,一般无刺;胸腺明显大于腋腺。生活时成体体背面一般为暗橄榄褐色,吻棱及颞褶下方酱黑色,两眼间有酱黑色三角形斑伸向肩部,有的与肩部疣粒周围的酱色斑相连,而背部色斑多呈纵行排列;四肢背面色较体背略浅;咽喉部及四肢腹面紫灰色,腹部黄灰色。液浸标本背面褐灰色,色斑隐约可见;腹面浅褐灰色 |
卵 : | 卵动物极棕色,植物极乳白色 |
蝌蚪 : | 第29-31期蝌蚪平均全长49mm,头体长20mm,尾长为头体长的145%;体尾灰褐色或灰棕色,尾鳍上无斑;唇齿式多为I:4+4/4+4:I;唇缘窄,口周围具唇乳突,少数个体上唇中央缺乳突一个;口角部副突少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该蟾生活于海拔3050-3400m高山区。 |
---|---|
习性: | 成蟾白天多在植被丰富的平缓山溪及其附近,一般栖于溪内或溪边石下或倒木下;夜间在溪边爬行,行动缓慢。5月中、下旬为繁殖盛期,个别可延迟到6月中旬。雌蟾产卵200粒左右,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呈团状或圆环状。解剖两个雌蟾,输卵管内待产卵直径2.6-2.8mm。蝌蚪多在大溪边缓流处,栖于水底,白天多隐蔽在石下或在石隙间游动。 |
繁殖季节: | 5月,6月 |


地理分布
四川木里,盐源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