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nophrys zhangi
(Ye and Fei, 1992)
国家保护 | CITES | IUCN |
---|---|---|
- | - | NT |
曾用名:张氏异角蟾
同物异名:Xenophrys zhangi,Megophrys minor,Megophrys zhangi,Megophrys (Xenophrys) zhangi,Xenophrys (Xenophrys) zhangi
讨论
该种曾被胡淑琴 (1987)记录为小角蟾M. minor,描述其“无犁骨齿”。 叶昌媛和费梁 (1992)将其改订为新种张氏角蟾,并指出该种“有犁骨棱和犁骨齿”,原始描述(胡淑琴,1987)中“无犁骨齿”为观察错误。我们核查了该种 5 号标本,均有犁骨齿。
编写:张栋儒
编辑:张栋儒
2023.05.14
模式产地
中国: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CIB 750296)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鉴别特征
外形与小角蟾相似。本种有犁骨棱和犁骨齿;趾侧具缘膜。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蟾体长35mm左右 |
---|---|
体型 : | 体小 |
头 : | 头顶较平,头长、宽几乎相等 |
吻 : | 吻短、盾形,吻端显著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 吻棱成棱角状 |
鼻孔 : | 鼻孔位于吻眼之间 |
颊部 : | 颊部几乎垂直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 眼径略大干吻长 |
鼓膜、鼓环 : | 鼓膜近圆形,距眼后角远,其间距几乎等于鼓膜直径 |
舌 : | 舌梨形,后端微缺 |
犁骨齿 : | 犁骨棱明显,其后端膨大具细齿 |
声囊 : | 声囊孔近口角处,有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 |
前肢 : | 细 |
指关节下瘤 : | 指下无关节下瘤 |
内、外掌突 : | 掌突不显 |
第二性征 : | 雄蟾第一、第二指背面基部有灰色细密婚刺 |
后肢 : | 细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 左,右跟部略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 胫长约为体长之半 |
指、趾端 : | 指端略扁,腹面呈球形;趾扁平,趾端圆,腹面球状 |
指、趾缘膜 : | 趾侧具缘膜 |
指、趾式 : | 指式:3>4>1=2 |
指、趾蹼式 : | 趾间几乎无蹼 |
趾关节下瘤 : | 趾下无关节下瘤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扁平,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 皮肤较光滑,背面有对称排列的细肤棱和分散的小疣;上眼睑小疣多,中部有一短横褶,外缘无长疣;帘状肤褶清晰;颞褶钝角状;四肢背面具斜行细肤棱。胸侧小白腺近腋部;股后腺较明显。背面黄褐色,两眼间有镶浅色细边的三角形深色斑;背正中有一个大的“X”形斑;体侧各有一个深色纵纹;颞褶下方黑褐色;唇缘色较浅,两侧各有3-4条深色纵纹;股、胫部各有3-4条深色横纹。腹面咽喉部紫褐色,胸、腹部深色碎斑显著,向后到股下方色斑逐渐减少成为黄色。肛上方紫褐色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该蟾生活于喜马拉雅山聂拉木县海拔800–2100m林区的流溪边及其附近 |
---|



地理分布
西藏聂拉木,国外尼泊尔和印度可能有分布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于中斌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