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背蟾蜍

(huā bèi chán chú)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Strauchbufo raddei

(Strauch, 1876)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LC

同物异名:Bufo Raddei, Bufo raddii, Bufo koslovi, Bufo brevipes, Pseudepidalea raddei

模式产地

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阿拉善

模式标本

全模标本 ( ZISP 921-925 ) , 选模标本 ( ZISP 921 ) 保存于ZISP ( Zoolog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t. Petersburg, Russia ) ; 全模标本 ( MCZ 1958 ) 保存于MCZ (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USA )

鉴别特征

花背蟾蜍体形较小,一般60mm左右;指细而尖,第四指短,达第三指远端第二关节下瘤或为第三指的1/2,外蹠突远小于内蹠突;雄蟾声囊无色素。

形态特征

体长 : 雄蟾一般体长55-61mm,雌蟾体长54-64mm
体型 : 较小
头 : 头宽大于头长
吻 : 吻圆
吻棱 : 明显
鼻孔 : 鼻孔略近吻端
颊部 : 颊部向外倾斜,无凹陷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及上眼睑宽
鼓膜、鼓环 : 鼓膜显著,呈椭圆形,略小于眼径的一半
上、下颌 : 上颌无齿
犁骨齿 :
声囊 : 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无色素,声囊孔长裂形,一般位于右侧,少数位于左侧或两侧
前肢 : 前肢粗短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体之半
指、趾 : 指细短
指关节下瘤 : 第三指远端关节下瘤不成对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小而长,外掌突大而圆
第二性征 : 雄蟾内侧3指及内掌突上有黑色婚刺
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粗短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后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足比胫长
指、趾端 : 指端钝尖,深褐色;趾末端较尖,深褐色
指、趾缘膜 : 第二、第三指微具缘膜;趾侧缘膜显著
指、趾式 : 指式:3>1>4>2
指、趾蹼式 : 第四趾具半蹼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小
内、外蹠突 : 内蹠突高而椭圆、色深,外蹠突略小而圆、色浅
皮肤、体色 : 皮肤粗糙,头部及体背面密布具小白刺的瘰疣(雌蟾瘰粒稀疏无刺),四肢较光滑;腹面满布扁平疣。该蟾背面一般为灰褐色、黄褐色或橄榄灰色,上有深褐色或黑色斑,从吻背面或两眼之间至肛上方常有一条灰白或黄白色脊纹;腹面黄白色或浅褐色,一般无斑点,少数个体有灰褐色斑点。
卵 : 多排列在长管状胶质卵带内,双行或3行;卵数约3000粒;卵小,卵径1.4mm左右;动物极黑棕色,植物极棕色;卵孵化至神经沟期穿出卵带,仍吸附在胶质带壁外。
蝌蚪 : 第37-39期蝌蚪全长49mm,头体长19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2%;体背面和尾肌深灰色,尾鳍无斑,末端钝圆;唇齿式为Ⅰ:1+1/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变态幼体残留尾2mm时,体长14mm左右,其特征与成蟾同。

生物学信息

生境: 该蟾广布于东部海边至海拔3300m的多种环境内,能栖息在半荒漠、盐碱沼泽、林间草地和沙荒湿地。
习性: 春夏期间,白昼常栖于农作物地、草丛、石下或土洞内,黄昏时出外觅食,捕食地老虎、蝼蛄、蚜虫、金龟子等多种昆虫及其它小动物。繁殖期产卵带一对于静水坑、池塘和水沟内,卵2–3行交错排列在胶质管状卵带内;含卵约3000粒。蝌蚪生活于静水域内,从受精卵至变成幼蟾全程约需82天。
繁殖季节: 3月,4月,5月,6月

图片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国外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