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orrana huanggangensis
Chen, Zhou, and Zheng, 2010
国家保护 | CITES | IUCN |
---|---|---|
- | - | NE |
模式产地
中国: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E117.68333, N27.75, 734m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HNNU 0607003 ) 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类研究室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蛙体长40.6-44.6mm,雌雌体长82.4-91.1mm,雌雄体长之比2.1:1 |
---|---|
头 : | 头长宽几相等 |
吻 : | 吻端钝尖,头顶扁平 |
鼓膜、鼓环 : | 鼓膜大,约为眼径的2/3 |
犁骨齿 : | 犁骨齿两短列,齿列长约等于两内缘间距 |
前肢 : | 前臂粗壮 |
前臂 : | 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 外侧3指基部有指基下瘤 |
内、外掌突 : | 掌突3个 |
第二性征 : | 雄性前臂粗壮;在繁殖季节咽、胸和腹部有细小白刺群;第一指婚垫乳白色;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 |
雄性线 : | 背侧有粉白色雄性线 |
后肢 : | 后肢较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 左右跟部重叠较多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 胫长超过体长之半 |
指、趾端 : | 指、趾吸盘纵径大于横径,均有腹侧沟,第三指吸盘宽度不大于吸盘基部指节的1.5倍 |
指、趾蹼式 : | 趾间全蹼,第四趾末节和第一、五趾外侧有缘膜达吸盘基部;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小,无外蹠突,无跗褶 |
皮肤、体色 : | 皮肤光滑,背部和四肢背面皮肤有小痣粒;体侧有大小扁平疣粒,疣粒在背部沿背侧褶部位排成两纵列,无背侧褶;胫部无纵肤棱;体腹面光滑。生活时体和四肢背面黄绿色,头体背面密布规则椭圆形和卵圆形褐色斑,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唇缘有褐色横纹;股、胫部各有褐色横纹4–6条,股后方褐色斑大而密集;腹面白色无斑 |
卵 : | 卵径2.6mm左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米黄色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该蛙生活于海拔200–800m丘陵山区的大小流溪内。其环境植被茂盛、阴湿,溪水湍急或平缓。 |
---|---|
习性: | 成蛙常栖息在溪边的石块及岩壁上或隐于灌丛中。4月的雌蛙腹内卵径0.76mm左右,在溪内未见雄蛙。7月的雌蛙腹内卵已成熟,卵径2.6mm左右,此期雄蛙在溪内活动频繁,并发出“叽”、“啾”的鸣声,由此推测该蛙的繁殖期可能在7–8月。 |
繁殖季节: | 7月,8月 |




















































地理分布
福建德化、长汀、福清、福州、南平、邵武、武夷山、永泰、诏安,江西贵溪,贵州,广东,广西,湖南
分布图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卢宸祺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