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ixalus jinggangensis
Zeng, Zhao, Chen, Chen, Zhang, and Wang, 2017
国家保护 | CITES | IUCN |
---|---|---|
- | - | NE |
模式产地
中国:江西:井冈山荆竹山景区;E114.0758,N26.4913,1208m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SYS a004811)保存于中山大学
鉴别特征
体型小,雄蛙头体长27.9-33.8 mm(9雄),雌蛙31.6 mm(1雌);上眼睑、背部无细刺;头、躯干以及四肢的背面和侧面皮肤粗糙,散布疣粒;腹部有颗粒疣;胫跗关节处无肤突;指间蹼退化仅具蹼迹;趾蹼中度发达;生活时体背棕色或浅棕色,两眼间至体背中部有一醒目的倒“Y”形棕黑色大斑;雄蛙具单咽下声囊,第一、二指基部具婚垫,其上细刺几乎不可见。
形态特征
体长 : | 雄蛙体长27.9-33.8 mm(9雄),雌蛙31.6 mm(1雌) |
---|---|
体型 : | 体型小,身体扁平 |
头 : | 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 : | 吻端略呈三角形,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 明显 |
鼻孔 : | 椭圆形,突出,到吻端距离大于到眼的距离 |
颊部 : | 颊部向外倾斜,凹陷 |
眼 : | 大,眼径略小于吻长 |
眶间区 : | 平,眶间距略大于鼻间距 |
瞳孔 : | 横置 |
鼓膜、鼓环 : | 鼓膜明显,边缘略突出,直径略小于眼径之半 |
颞褶 : | 清晰,从眼后角延伸至肩上部 |
舌 : | 舌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 无 |
声囊 : | 具单咽下声囊 |
前肢 : | 中度粗壮 |
前臂 : | 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的48%,手长长于前臂长 |
指、趾 : | 指扁平 |
指关节下瘤 : | 指关节下瘤显著突起,圆形,第一、二指一个,第三、四指两个 |
内、外掌突 : | 掌突多个,外者最大 |
第二性征 : | 第一、二指基部具婚垫,其上细刺微弱几乎不可见,第一指基部婚垫大于第二指基部婚垫 |
后肢 : | 后肢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 后肢贴体前伸达眼中部或达鼻眼间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 仅相遇 |
指、趾端 : | 指端吸盘发达,具边缘沟,第三指吸盘大,略大于鼓膜直径;指端均具吸盘和边缘沟,但比指吸盘小 |
指、趾缘膜 : | 指侧均具窄缘膜 |
指、趾式 : | 指式:1<2<4<3;趾式:1<2<3<5<4 |
指、趾蹼式 : | 指基部微具蹼迹;趾蹼式为I(2)-(2*1/2)II(1*2/3)-(3)III(2)-(3)IV(3)-(2)V |
趾关节下瘤 : | 明显,圆形,第一、二趾有一个,第三、五趾具二,第四趾具三 |
蹠趾腹面疣 : | 蹠腹面光滑,疣粒较小 |
内、外蹠突 : | 内蹠突长椭圆形,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 头、躯干、四肢背面皮肤粗糙,散布疣粒;颞区以及口角处疣粒较密且大;胸部和咽下皮肤光滑,疣粒较少;腹面具颗粒疣;后肢前部皮肤光滑,后部及腹面略光滑,具疣粒;无跗褶。生活时背面棕色,两眼间至体背中部有一醒目的倒“Y”形棕黑色大斑,在肩后分叉斜向体的两侧;后肢背面有黑棕色横纹;体侧有排列成纵行的几个淡的、黑色大斑块;喉部、胸部以及四肢腹面灰色带深色云斑;腹面前部白色带黑色大斑块,后部斑块变半透明、淡黄色;后肢腹面棕色;虹膜金色,其上密布黑色斑点;瞳孔黑色。 |
生物学信息
生境: | 可见于海拔1100-1340m的竹林中。一般栖息在离地高1.0-2.0m的竹子上,或见于虎杖属、山茶属、荨麻属等植物叶片上。繁殖季节时5、6月份时,雄蛙有明显婚垫,此时睾丸发育良好,并可听见雄蛙频繁发出鸣叫。但在7月晚期及8月早期时,雄蛙的婚垫变得不明显,睾丸萎缩,偶尔会听见求偶叫声,但已不是很频繁。 |
---|---|
繁殖季节: | 5月、6月 |

地理分布
江西井冈山
分布图
收录编辑:张宝林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