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蛙属 Odorrana

Odorrana ichangensisChen, 2020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NE

收录编辑:沈文菁

信息汇总:申惠君

审核:陈晓虹,卢宸祺

  • 模式产地: 正模标本来自中国:湖北:宜昌市:高家堰镇;N30°38′45.6′′, E110°57′7.2′′; 323 m,其余标本采自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重庆市开县温泉镇、石柱市马武镇,贵州省道真县旧城镇,四川省叙永县水尾镇、峨眉山市黄湾镇、雅安市碧峰峡镇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HNNU1807I139,雄性)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
  • (1)雌性体长约为雄性2倍;(2)雄性头长略大于头宽,雌性头长小于头宽;(3)鼓膜显著,大于眼径1/2;(4)眼大而突出;(5)无背侧褶;(6)后肢长, 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7)体背翠绿色或黄绿色,间以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的黑褐色斑;(8)唇部具小的黑色斑点;(9)四肢背侧具深褐色横纹;(10)指、趾吸盘均具腹侧沟;(11)指序:III>IV>II>I;(12)趾间全蹼;(13)雄性具1对咽侧下外声囊;(14)雄性背部具浅粉色雄性线;(15)雄性第一指内侧具灰白色婚垫;(16)雌性及雄性腹面咽部、胸部、腹部、四肢以及上下颌缘密布细小白刺;(17)雌性成熟卵乳黄色,卵直约2.3mm
  • 体长 : 雌性体长 82.4 ± 4.5 mm (72.4-93.0 mm, N = 30), 雄性体长42.9 ± 2.4 mm (38.2-47.1 mm, N = 50)
  • 体型 : 雌雄体型存在显著二型性,雄性体纤小,约为雌性1/2
  • 头 : 头大而偏平,雄性头长略大于头宽,雌性头长小于头宽
  • 吻 : 从侧面和腹面看,吻端钝尖,略突出于下颌缘
  • 吻棱 : 吻棱明显
  • 鼻孔 : 鼻孔斜置
  • 颊部 : 颊面凹入较深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
  • 眼 : 眼大而突出,显著大于眼间距及上眼睑宽,雄性眼径相对长度远大于雌性
  • 鼓膜、鼓环 : 鼓膜大而明显
  • 颞褶 : 颞褶明显 , 突出于鼓膜
  • 上、下颌 : 上下颌缘密布细小白刺
  • 舌 : 舌长梨形,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犁骨齿短粗,2斜列
  • 声囊 : 雄性具1对咽侧下外声囊
  •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 前肢 : 前肢长
  • 前臂 : 雄性前臂较雌性粗壮,前臂宽与头体长的比值大于雌性
  • 指、趾 : 指、趾纤长,略扁平,指、趾吸盘长大于宽
  • 指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卵圆形,大而突出,关节下瘤式:1、1、2、2
  • 内、外掌突 : 内、外掌突显著、椭圆
  • 第二性征 : 雄性第一指内侧婚垫乳白色,具1对咽侧下外声囊,背部具浅粉色雄性线,较雌性有较大的眼径、鼓膜和手长以及更粗壮的前臂
  • 雄性线 : 背部具浅粉色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长,较粗壮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略大于脚长,均大于1/2体长
  • 指、趾端 : 指、趾末端钝圆,膨大为扁平吸盘,吸盘纵径大于横径、具腹侧沟
  • 指、趾缘膜 : 外侧3指有窄的指侧缘膜;第一、 第五趾侧缘膜达趾基部
  • 指、趾式 : 指长顺序为:III>IV>II>I;趾长顺序:IV>V≥III>II>I
  • 指、趾蹼式 : 趾间全蹼,第四趾两侧蹼达第3关节下瘤,其余各趾蹼均达趾吸盘基部, 蹼缘微凹
  • 趾关节下瘤 : 趾关节下瘤明显,卵圆形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小,椭圆形,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部和上肢有细小痣粒,眼周、颞部和鼓膜后有小疣粒,体侧从眼后到前肢有较大的扁平疣粒,无背侧褶,口角后有2枚黄色颌腺,腹面咽部、胸部、腹部、四肢以及上下颌缘密布细小白刺。体色变异大。生活时,体背翠绿色,头部、背部及体侧间以不规则深褐色斑,吻端、下颌缘有黑斑,四肢背面翠绿色,具窄的深褐色横纹(股部4-5条),横纹间夹以小褐斑;鼓膜深褐色,中心和边缘多为黄绿色;腹面灰白色,有些个体喉部、胸部、腹部具灰色或黄褐色云斑
  • 卵 : 成熟卵乳黄色,卵径约2.3mm
  • 生境: 栖息于海拔246-1025米的山区溪流附近,植被以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为主。
  • 习性: 白天多伏于溪流岸边石缝下,傍晚后出现在潮湿岩壁上或平缓的溪流岸边。繁殖期时,雄蛙发出“啾......啾啾...... ”的求偶鸣叫声,声音尖锐,类似鸟鸣。
  • 繁殖季节: 繁殖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差异。
  • 中国特有种,目前已知围绕四川盆地分布于邛崃山、峨眉山、大娄山、巫山及大巴山东部
  • 1892年Boettger基于采自中国湖北省宜昌市高家堰镇的一号雄性标本(SMF6241)命名蛙科一新种Rana schmackeri,新物种的命名没有形态描述、测量指标也缺乏图片和词源说明。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基于近地模产地巫山和秀山标本对花臭蛙(Rana schmackeri)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蝌蚪进行补充描述,认为其广泛分布于四川、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费梁等(1990)以绿臭蛙为模式种建立臭蛙属(Odorrana gen. nov.),花臭蛙(Rana schmackeri)更名为(Odorrana schmackeri),该种被认为广泛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14个省。Chen et al.(2013)基于线粒体12S、16S rRNA的臭蛙属系统地理学研究发现,广义花臭蛙是包括不同物种及不同地理种群的复合体。朱艳军(2016)对来自15个省区85个地理种群花臭蛙复合体的遗传分化研究显示,花臭蛙复合体包括花臭蛙、合江臭蛙、黄岗臭蛙、天目臭蛙及2个隐存物种O.sp1和O.sp2,并且花臭蛙、合江臭蛙和隐存种O.sp2在花臭蛙模式产地湖北宜昌高家堰同域分布。正模标本(SMF6241)属于哪个物种,将直接影响臭蛙属的分类厘定、物种组成和新种描述。李真(2018)基于模式产地高家堰花臭蛙复合体149号标本及24项形态学指标,运用典型判别分析、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显示,花臭蛙、合江臭蛙和隐存种O.sp2形态差异显著,正模标本(SMF6241)隶属于狭义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10个微卫星位点分析显示3个物种间不存在基因流。进一步对3个物种雄性求偶鸣声的比较分析表明,隐存种O.sp2在鸣声结构、鸣叫时长、主频、峰频均与其他两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形态学、遗传学、行为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以两个物种模式产地湖北宜昌为词源,将该新种命名为宜昌臭蛙。
Shen et al., 2020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生境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内、外蹠突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指、趾缘膜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第二性征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第二性征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第二性征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指关节下瘤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声囊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眼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体型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体长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体长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鉴别特征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模式产地
  • 2021-12-10 卢宸祺 卢宸祺修改了讨论
  • 2021-02-04 沈文菁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1-02-04 沈文菁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