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otes pewzowi(Bedriaga, 1898)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LC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产地: 中国:新疆,若羌县, 昆仑山, 准葛尔盆地, 库克牙;选模模式产地:中国:新疆,库克牙皮山县
  • 模式标本: 全模标本 ( ZISP1488, 1602, 1809, 1818 ) , 选模标本 ( ZISP 1818 ) 保存于ZISP ( Zoolog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t. Petersburg, Russia )
  • 体长 : 雄蟾体长52-77mm,雌蟾体长50-86mm
  • 头 : 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圆
  • 吻棱 : 略显
  • 鼻孔 : 鼻孔位于吻端或近吻端
  • 鼓膜、鼓环 : 鼓膜大,近圆形或椭圆形,纵径略大于横径,直径为眼径的1/2
  • 上、下颌 : 上颌无齿
  • 舌 : 长椭圆,后端无缺刻
  • 犁骨齿 :
  • 声囊 : 雄性有单咽下内声囊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 指、趾 : 指宽扁
  • 指关节下瘤 : 不成对,个别标本成对
  • 内、外掌突 : 外掌突大于内掌突
  • 第二性征 : 雄性内侧3指及内掌突上有婚刺
  • 后肢 :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后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或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足比胫长
  • 指、趾端 : 指端浑圆,色浅;趾端浑圆
  • 指、趾缘膜 : 指侧缘膜显著;趾侧缘膜宽
  • 指、趾蹼式 : 趾侧具微蹼
  • 趾关节下瘤 : 小而显著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大,长形,外蹠突略小
  • 皮肤、体色 : 皮肤粗糙,雄蟾头后及体背满布有白刺的小瘰疣,大瘰粒少;雌蟾体及四肢背面均较光滑,大疣较多;体腹侧及股腹面具扁平疣,其它部位光滑。雄蟾背面橄榄色、灰棕色等,斑点少或不显;雌蟾背面灰绿色,有少量醒目的墨绿色或黑褐色大圆斑,个别有脊纹,四肢有墨绿色或黑褐色横纹。腹面多为乳白色或乳黄色。
  • 卵 : 卵径1.2-1.6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棕褐色
  • 蝌蚪 : 第35-37期蝌蚪全长48mm,头体长18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0%;唇齿式多为Ⅰ:1+1/Ⅲ;头体背腹略扁,棕褐色;尾肌较弱,尾鳍薄灰棕色,有黑褐色细斑纹,末端圆;仅两口角处有唇乳突。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150-3150m的多种生态环境中,干旱环境和沙漠边缘有其踪迹。
  • 习性: 成蟾白天多隐藏于泥洞内、石块下或草丛中,黄昏或夜间时出来活动,捕食多种昆虫、蜂、蜘蛛和蚯蚓等。雄蟾发出“喔得儿”的连续鸣声,尾声具颤音。5月底可同时见到卵带、各期蝌蚪、完成变态的幼蟾和正在抱对产卵的成蟾。卵和蝌蚪在水坑和稻田等静水域内发育生长,幼蟾上岸营陆栖生活。
  • 繁殖季节: 4月,5月,6月
  • 国内分布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天山东坡和北坡,昆仑山北坡,帕米尔高原东部;国外分布于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 同物异名: Bufo nouettei, Bufo noutti, Bufo tianschanica, Bufo taxkorensis(帕米尔蟾蜍), Pseudepidalea pewzowi, Pseudepidalea taxkorensis
  • 曾用名: 绿蟾蜍
  •  塔里木蟾蜍与之后发表的帕米尔蟾蜍存在一定的争议。帕米尔蟾蜍原本是塔里木蟾蜍的一个亚种,费梁等, 2005: 257-258认为生活在塔什库尔干的群体与其它地区的塔里木蟾蜍在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建议独立成种,即帕米尔蟾蜍Bufo taxkorensis,该物种在中国境内仅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高海拔地区(3100m左右)。
      Frost et al., 2006: 365建立新属漠蟾属Pseudepidalea,并将塔里木蟾蜍和帕米尔蟾蜍均归入漠蟾属,拉丁名分别改为Pseudepidalea pewzowiPseudepidalea taxkorensis。然而Stöck et al., 2006: 663-689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帕米尔蟾蜍位于塔里木蟾蜍的支系内部,与塔里木蟾蜍无明显遗传分化。Frost, 2013又将其属名改为Bufotes,同时根据Stöck et al., 2006: 663-689的研究,取消帕米尔蟾蜍的种级地位,将其归入到塔里木蟾蜍Bufotes pewzowi中。
     目前,费梁等, 2012: 264-267承认帕米尔蟾蜍有效种的地位,而 AmphibiaWeb, 2017 Frost, 2017都认为帕米尔蟾蜍无效。本信息系统基于Stöck et al., 2006: 663-689的研究,取消帕米尔蟾蜍种级地位。
Stöck et al., 2006: 663-689
  • 2023-07-2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模式产地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卵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