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棘蛙

(mò tuō jí wā)

加入对比 切换视图

Nanorana medogensis

(Fei and Ye, 1999)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EN

同物异名:Maculopaa medogensis

模式产地

中国:西藏:墨脱;E95.5633, N29.6667, 1100m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CIB 8370106)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形态特征

体长 : 雄蛙体长62–79mm,雌蛙体长71–114mm
头 : 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
吻 : 吻端圆
吻棱 : 吻棱明显
鼓膜、鼓环 : 鼓膜隐蔽
声囊 : 有咽下内声囊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前肢 : 前肢短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指关节下瘤 : 各指近端关节下瘤大
第二性征 : 雄性前肢粗壮;内侧2指有锥状角质刺;胸部横列一对刺团,每团有刺20枚左右
雄性线 : 无雄性线
后肢 : 后肢长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超过体长之半
指、趾端 : 指端呈球状,趾端球状
指、趾缘膜 : 第一、五趾游离缘有缘膜,前者的缘膜达跖突,后者的缘膜达近端关节下瘤
指、趾蹼式 : 趾间满蹼,外侧跖间蹼达跖部的1/2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清晰
内、外蹠突 : 无跗褶
皮肤、体色 : 背面皮肤较粗糙,头顶部及体背前2/3较光滑,疣较稀疏,后1/3及体侧刺疣较密,四肢背面满布圆形剌疣,肛周围密布圆疣;头体和四肢腹面皮肤光滑,跗跖部腹面具小刺疣。体背面多为橄榄褐色或黄褐色,有的个体背中线两侧和体侧为黄绿色,因而形成4条黄绿色纵带;四肢背面黄绿色或黄褐色,有深褐色横纹;腹面肉白色,咽喉部有灰色云斑

生物学信息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800–2800m的山区中小型溪流,或泉水附近水凼中。
习性: 成蛙多栖息于森林边溪中石上或水凼边石上,石上长满苔藓,少数成蛙在流溪旁石下或距水面25cm的溪边石壁上。夜晚常蹲坐于岩石上或岸边,或在水中仅露出头部,极机警。7–8月所见9个雌蛙,腹内均无成熟卵;蝌蚪栖息于水凼边石间,体全长仅35mm左右(第25期),可能是当年的蝌蚪。
繁殖季节: 5月,6月

图片

地理分布

西藏分布于墨脱县,包括背崩乡格林、马尼翁、 汗密、80K、62K 等。

分布图

收录编辑: 陈宏满
信息汇总:-
审核:于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