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acophorus rhodopusLiu and Hu, 1960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LC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背面一般为棕红色,腋侧常有几个黑色小斑点;趾间蹼为猩红色。肛上方有一方形肤褶;前臂后外侧有窄肤褶;胫跗关节后方有横肤褶;趾间具全蹼。
  • 体长 : 雄蛙体长30-39mm,雌蛙体长37-52mm
  • 体型 : 体扁平
  • 头 : 头长宽几乎相等
  • 吻 : 吻端斜尖,略突出下唇
  • 吻棱 : 吻棱明显
  • 鼻孔 : 鼻孔略近吻端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显然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宽
  • 瞳孔 : 瞳孔平置,强光下可成细线缝
  • 鼓膜、鼓环 : 鼓膜明显,鼓膜约为眼径之半
  • 舌 : 舌窄长,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犁骨齿细弱,排列略呈弧状倾斜,左、右不相遇,其外侧达内鼻孔前内角
  • 声囊 : 雄蛙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
  • 前肢 : 较粗壮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明显
  • 内、外掌突 : 掌部有成行小疣;内掌突扁平、长椭圆形
  • 第二性征 : 第一指有白色婚垫
  • 雄性线 : 具粉红色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细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或眼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扁平,其长约为体长之半
  • 指、趾端 : 指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第一指吸盘小,第三指吸盘显然大于鼓膜;趾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较指吸盘小
  • 指、趾式 : 指式:3>4>2>1;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达第四趾远端关节下瘤
  • 指、趾蹼式 : 指间蹼发达,第一指蹼达远端关节下瘤,第二指外侧与第四指内侧的蹼达吸盘基部,掌间有蹼;趾间全蹼,外侧蹠间蹼发达
  •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发达,第一趾的最大,其余的渐小,第四、第五趾的远端关节下瘤大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扁平,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面光滑。前臂至第四趾和跗部至第五趾外侧有肤褶;胫跗关节处有横肤褶;肛孔上方有方形肤褶。咽喉部平滑;胸、腹及股腹面满布小圆疣。体色变异大,背面多为红棕色、棕黄色等,其上有深色斑纹或“X”形斑或微小黑点,体侧亮黄色,腋部具黑圆斑或小斑点或无;匍匐时,上臂及股部的显露部位颜色与背部相同,被遮掩部位为橘黄色;四肢背面有深色横纹;指间蹼多为橘黄色;趾间蹼猩红色;胸部及前肢腹面浅黄色,腹后端及后肢腹面肉红色。
  • 卵 : 卵粒动、植物极乳黄色
  • 蝌蚪 : 第33-38期蝌蚪全长平均47mm,头体长18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9%;眼位于头背侧;体较粗短,尾末端钝尖;头体背面棕褐色,腹面浅灰棕色,尾肌浅棕色,尾鳍透明;唇齿式为I:5+5/1+1:II;上唇无乳突;两口角有乳突,副突少;下唇乳突两排大小几乎相等。
  •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80-2100m的热带森林地区。
  • 习性: 白天多隐蔽于草丛下;夜间在草丛、灌木和阔叶树上。捕食脉翅目、鞘翅目等小昆虫。5-8月雄蛙发出“吱、吱、吱”的鸣叫声。卵群呈泡沫状,含卵120-134粒。秋后成蛙蛰伏于树洞或竹筒内越冬。
  • 繁殖季节: 5月,6月,7月,8月
  • 国内分布于云南景洪、勐腊、勐养、孟连、河口、绿春、江城、景东、盈江、陇川、保山、普洱、屏边、西畴、沧源,广西金秀,海南琼中、陵水;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 同物异名: Rhacophorus namdaphaensis
  • 红蹼树蛙是刘承钊和胡淑琴, 1959: 509-532根据中国云南勐养的标本订立的,后 Inger at al., 1999: 1-46认为该种是双斑树蛙 Rhacophorus bipunctatus Ahl (1927)的同物异名。
    Bordoloi et al., 2007: 1-20费梁等, 2009: 778-782比较了该种与双斑树蛙的原始形态记述,认为二者在体背颜色、腋部黑斑数量以及蹼的颜色上似有差异。但费梁等, 2009: 778-782同时也指出“红蹼树蛙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不同地区和季节均有所不同,即使同时同地采到的标本中亦有一定差异”。而蹼的颜色也不稳定,例如,据费梁等, 2009: 769-771所记载的西藏墨脱南部(罗龙)双斑树蛙标本的趾蹼颜色与红蹼树蛙相似,亦为鲜红色。因此,从体背颜色、蹼颜色和腋部黑斑来分析,二者有一定差异,但各特征均不是很稳定。
    Li et al., 2008: 302-312Li et al., 2012a: 557-570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模式产地云南勐养的红蹼树蛙与来自缅甸(非模式产地)的双斑树蛙遗传关系较远。
    红蹼树蛙种的有效性目前已被广泛承认(Bordoloi et al., 2007: 1-20; Yu et al., 2008: 733-749; 费梁等, 2009: 778-782; AmphibiaWeb, 2015; Frost, 2015),鉴于红蹼树蛙与双斑树蛙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且有较大的遗传分化,为保持分类系统的稳定性,本网站保留红蹼树蛙种的有效性,但建议以后的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中需加入双斑树蛙的地模标本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此外,Li et al., 2012a: 557-570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不同地点的红蹼树蛙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例如来自越南和中国海南的红蹼树蛙与模式产地的红蹼树蛙存在较大的遗传分歧,并有一定的形态学差别,暗示红蹼树蛙可能是复合种,存在隐存物种。
  • 2023-04-25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1-09-04 吴云鹤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1-08-21 吴云鹤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1-08-07 吴云鹤修改了习性
  • 2021-08-07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08-07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8-07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07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07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20-07-17 沈文菁修改了指、趾式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