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属 Rana
黑龙江林蛙 Rana amurensis
田野蛙 Rana arvalis
中亚林蛙 Rana asiatica
昭觉林蛙 Rana chaochiaoensis
中国林蛙 Rana chensinensis
峰斑林蛙 Rana chevronta
韩国林蛙 Rana coreana
徂徕林蛙 Rana culaiensis
大别山林蛙 Rana dabieshanensis
东北林蛙 Rana dybowskii
寒露林蛙 Rana hanluica
桓仁林蛙 Rana huanrensis
借母溪林蛙 Rana jiemuxiensis
九岭山林蛙 Rana jiulingensis
越南趾沟蛙 Rana johnsi
高原林蛙 Rana kukunoris
长肢林蛙 Rana longicrus
栾川林蛙 Rana luanchuanensis
猫儿山林蛙 Rana maoershanensis
姬林蛙 Rana minuscula
峨眉林蛙 Rana omeimontis
淮源林蛙 Rana qui
桑植蛙 Rana sangzhiensis
梭德氏蛙 Rana sauteri
胫腺蛙 Rana shuchinae
太行林蛙 Rana taihangensis
威宁蛙 Rana weiningensis
武夷林蛙 Rana wuyiensis
镇海林蛙 Rana zhenhaiensis
织金林蛙 Rana zhijinensis
- 模式产地: 正模标本来自中国:河南:辉县市;35°37’43.60’’N, 113°36’24.84’’E, 1025 m a. s. l.;副模标本来自北京市房山区、昌平区,河北省宣化区、涞水县、怀来县、涿鹿县、易县、蔚县、涞源县、唐县、阜平县和平山县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雄性,HNNU2104II018)、配模标本(雌性,HNNU2104II019)及副模标本(52雄,28雌)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
- (1) 成年雄性体长37.06-55.42mm,雌性38.41-63.30 mm;(2) 吻端钝圆,吻棱较钝但明显;(3) 眼间距小于鼻间距及上眼睑宽;(4) 鼓膜不及眼径之半;(5) 犁骨齿两小团,呈椭圆形,位于内鼻孔内后方;(6)颞褶自眼后延伸至肩上方;(7) 背侧褶细窄,自眼后延伸至胯部,在鼓膜上方略向颞褶弯曲;(8) 背腹部皮肤光滑;(9) 背侧体色变异大,呈红棕色、浅橘粉色、浅褐色、灰白色、绿褐色;(10) 四肢有深褐色横纹;(11) 后肢左右跟部明显重叠;(12) 指间无蹼,指式:III>IV>I>II;(13) 趾蹼约为2/3蹼,趾式:IV>V≈III>II>I;(14) 雄性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腹面有红色雄性线;(15) 雄性第I指上有2团具有明显间隔的深褐色婚垫;(16) 卵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灰褐色,直径约1.9mm。
- 体长 : 雄性 37.06-55.42mm,平均44.87mm(N = 52) ;雌性38.41-63.30 mm,平均46.96mm(N = 28)
- 体型 : 中等大小,较纤细
- 头 : 头长略大于头宽
- 吻 : 吻端钝圆
- 吻棱 : 吻棱明显
- 鼻孔 : 鼻孔近吻端
- 颊部 : 颊部凹陷,向外倾斜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小于吻眼距,大于上眼睑宽
- 眼 : 眼径大于鼓膜径,但小于吻长
- 瞳孔 : 水平
- 鼓膜、鼓环 : 鼓膜不及眼径之半
- 颞褶 : 颞褶自眼后延伸至肩上方
- 上、下颌 : 参看网站其它物种描述
- 舌 : 舌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犁骨齿两小团,呈椭圆形,位于内鼻孔内后方
- 声囊 : 雄性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
- 背侧褶 : 背侧褶细窄,自眼后延伸至胯部,在鼓膜上方略向颞褶弯曲
- 前肢 : 雄性前肢粗壮,雌性前肢细长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的1/2
- 指、趾 : 细长略扁
- 指关节下瘤 : I、II指上各有1个,III、IV指上各有2个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卵圆形,外掌突2个,长椭圆形
- 第二性征 : 雄性前肢粗壮,有婚垫和咽侧下内声囊,腹面有红色雄性线
- 雄性线 : 红色,位于腹面
- 后肢 : 约为头体长1.7倍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明显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脚长和胫长大于体长的1/2,脚长大于胫长
- 指、趾端 : 指、趾端没有膨大
- 指、趾缘膜 : 无指侧缘膜,趾缘膜窄
- 指、趾式 : 指式:III>IV>I>II;趾式:IV>V≈III>II>I
- 指、趾蹼式 : 指间无蹼,趾蹼约为2/3蹼
- 趾关节下瘤 : 趾关节下瘤明显,I、II趾各有2个小而明显的关节下瘤,III、V趾有3个,IV趾有4个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较大、卵圆形,外蹠突小、圆形
- 皮肤、体色 : 皮肤光滑。生活时,背侧体色变异大,呈红棕色、浅橘粉色、浅褐色、灰白色、绿褐色,肩上方有一个X形疣粒、有黑色斑。腹面淡黄或灰白色,喉部有淡黄色斑,胸部有浅红色斑,腹部有淡黄色斑纹。上下唇缘灰褐色有淡黄色斑,背侧褶浅红色,婚垫深褐色,四肢背侧有深褐色条纹,前肢4条,胫部和股部5条,腹面浅红色。甲醛浸泡后,背侧灰褐色,有浅红色疣粒。腹面深灰色,喉部有深褐色斑,四肢浅红色。
- 卵 : 卵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灰褐色,直径约1.9mm
- 蝌蚪 : 蝌蚪生活时背面呈黄褐色或青褐色,尾肌下半部和尾鳍色较浅,全身分布有小的金色斑点。第25期蝌蚪长13.26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44%;35期蝌蚪长28.21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32%。头体卵圆形,尾肌较强,尾鳍不低,尾末端钝尖。上唇无乳突,下唇及两口角有1排完整乳突,口角处有副突,唇齿式 I: 3+3/III: 1+1。
- 生境: 所有标本在水流较缓的溪流或池塘附近发现,周围植被以灌木林、灌草丛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海拔分布范围116–1943m。
- 繁殖季节: 繁殖期从4月初至4月底。最早4月6日发现卵团,抱对蛙最晚发现于4月24日。雌性一次产卵331-707枚(平均483枚,N = 6),卵径1.7-2.0mm(平均1.9mm,N = 7)。

- 河南辉县天界山,河北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北京
- 同物异名: Rana chensinensis
- 曾用名: 中国林蛙
- 在华北地区,太行林蛙分布于海河流域、太行山东坡的北京、河北和河南,中国林蛙分布于黄河流域、太行山西南端的河南济源、秦岭东部的河南灵宝和南召。原记录分布于北京、河北和河南省西北部的中国林蛙应修定为太行林蛙。
- 2023-07-03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2-09-23 张栋儒添加此条目
1291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蛙科 Ranidae
-
蛙属 Rana
-
太行林蛙 Rana taihangensis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蛙科 Ranidae
-
蛙属 Rana
-
太行林蛙 Rana taiha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