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olalax chuanbeiensisTian, 1983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EN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产地: 中国:四川:平武王坝楚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CIB 750344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体长 : 雄蟾体长48-56mm,雌蟾体长56-59mm
  • 头 : 头较扁平,头长、宽几乎相等
  • 吻 : 吻端钝圆,略超出下唇
  • 吻棱 : 吻棱不显
  • 鼻孔 : 鼻孔略近吻端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而小于眼径
  • 瞳孔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于皮下,鼓环小而清晰,呈椭圆形,耳柱骨细弱而明显
  • 颞褶 : 清楚
  • 上、下颌 : 上颔齿发达,排列整齐
  • 舌 : 舌大几乎占整个口腔底部,后端微有缺刻
  • 犁骨齿 : 无犁骨齿
  • 声囊 : 无声囊
  • 前肢 :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约等于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指关节下瘤显著
  • 内、外掌突 : 掌突2个,内者大而圆,外者略小,呈椭圆形
  • 第二性征 : 雄性前置上臂背面有刺,第一、二指婚刺细密;胸部刺团一对,较大,刺细密,左右相聚较窄
  • 雄性线 :
  • 后肢 : 适中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仅相遇
  • 指、趾端 : 指、趾端圆
  • 指、趾缘膜 : 趾侧缘膜甚宽
  • 指、趾式 : 指式:3>4>1>2;趾式:4>3>5>2>1
  • 指、趾蹼式 : 第一趾内侧、第二趾内、外侧蹼几乎达趾端,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为1/2蹼,第三趾内侧及第四趾为1/4蹼;趾侧缘膜甚发达
  •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近端者显著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大,椭圆形,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面皮肤较粗糙。上、下唇缘散有小黑刺,以下唇前部中央刺密集;体背面除吻到枕部及体侧皮肤较光滑外,背部满布大小圆形疣,疣上密集许多小黑刺;肛周及四肢背面分散有小黑刺。腹面皮肤光滑,胸侧椭圆形腋腺浅色;股后腺大而清晰。生活时体背面灰黄或棕黄色,散有大小不等的黑色圆形斑点,多在刺疣部位;四肢有细而整齐的黑色横纹,前肢及股、胫部特有4-6条,有的个体斑点不太规则,蹠及第三,第四指及第三、第四、第五趾均有黑色横纹。腹侧及四肢腹面浅灰白色或灰黄色,有黑褐色不规则的稀疏麻斑。指、趾端色浅
  • 卵 : 卵径3-4mm,动、植物极均为乳黄色
  • 蝌蚪 : 第28-40期蝌蚪平均全长65mm,头体长25.9mm左右;体棕褐色,尾部有细小深棕色网纹;唇齿式多为I:4+4/4+4:I;唇周围均有排列整齐的乳突,仅上唇中央缺乳突2-3个,口角部位副突少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2000-2200m的山区流溪及其附近的林区内。
  • 习性: 非繁殖期成蟾营陆栖生活,白天隐蔽在潮湿土穴或石缝中,夜间出外活动,多爬行,也可短距离跳跃。成蟾进入小溪石下产卵。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胯部,雌蟾产卵109-227粒,卵群黏附在水内石底面,呈环状或团状。蝌蚪分散栖于流溪边石缝内,白天活跃、行动敏捷,晚上多伏于水中石块上。
  • 繁殖季节: 5月,6月
  • 甘肃文县,四川平武、茂县东兴乡
  • 同物异名: Scutiger chuanbeiensis(川北齿突蟾)
  • 2023-06-2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6-2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1-10-26 张栋儒修改了蝌蚪
  • 2021-10-26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习性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卵
  • 2020-08-10 沈文菁修改了指、趾式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