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蟾属 Oreolalax
川北齿蟾 Oreolalax chuanbeiensis
棘疣齿蟾 Oreolalax granulosus
景东齿蟾 Oreolalax jingdongensis
凉北齿蟾 Oreolalax liangbeiensis
利川齿蟾 Oreolalax lichuanensis
龙门山齿蟾 Oreolalax longmenmontis
大齿蟾 Oreolalax major
点斑齿蟾 Oreolalax multipunctatus
南江齿蟾 Oreolalax nanjiangensis
峨眉齿蟾 Oreolalax omeimontis
秉志齿蟾 Oreolalax pingii
宝兴齿蟾 Oreolalax popei
普雄齿蟾 Oreolalax puxiongensis
红点齿蟾 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疣刺齿蟾 Oreolalax rugosus
无蹼齿蟾 Oreolalax schmidti
魏氏齿蟾 Oreolalax weigoldi
乡城齿蟾 Oreolalax xiangchengensis
盐源齿蟾 Oreolalax yanyuanensis
- 模式产地: 中国:四川省:峨眉山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CIB 570952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体长 : 雄蟾体长59–69mm,雌蟾体长65–70mm
- 头 : 头部扁平,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吻棱清晰
- 颊部 : 颊部向外倾斜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吻长于眼径;鼻间距较宽
- 眼 : 眼大
- 瞳孔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蔽,有鼓环,耳柱骨长
- 颞褶 : 颞褶较厚
- 上、下颌 : 上颌齿发达
- 舌 : 舌后端缺刻窄而深
- 犁骨齿 : 无犁骨齿
- 前肢 : 长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
- 指、趾 : 指浑圆而长
- 指关节下瘤 : 扁平而不显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较大而低平,外掌突略小
- 后肢 : 适中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为体长的一半
- 指、趾端 : 指、趾端圆
- 指、趾缘膜 : 趾侧缘膜较宽
- 指、趾式 : 指式:3>4>2=1
- 指、趾蹼式 : 第一、第二趾间约为2/3蹼,第三、第五趾为1/2蹼,第四趾具1/3蹼
- 趾关节下瘤 : 扁平而不显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椭圆形,不及第一趾长的一半,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面满布大小圆疣,疣上有黑刺;体侧及四肢背面的小疣粒稀少,且较均匀分散;腹面皮肤光滑,腋腺和股后腺色浅。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橙黄色、棕黄色或橄榄绿色,具醒目黑圆斑,眼间无三角斑,四肢有宽横纹;体腹面有深棕色麻斑,咽喉部及四肢腹面更显。雄性第一、二指婚刺细密;前臂外侧、体腹侧和腹后部均有刺团;胸部刺团一对,甚大,刺细密,左右相距窄或相连
- 卵 : 卵径3.8mm,全乳白色
- 蝌蚪 : 第30–39期蝌蚪全长65mm,头体长24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84%;体背棕黄色或暗褐色,头体腹面和尾肌浅棕色,尾鳍浅肉色,尾肌上有细黑斑点;唇齿式多为I:4+4/4+4:I,少为I:5+5/5+5:I;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2个,口角部副突上有小齿;上尾鳍起于尾基部。尾残留6mm的变态蝌蚪,头体长26mm,外形基本与成体相同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1600–2000m的山区林木茂盛的小流溪附近。
- 习性: 成蟾营陆栖生活,多栖于山溪附近的石洞或草皮下。1980年5月4日在四川泸定和1995年6月18日在四川洪雅流溪中发现卵群,卵群呈环状或片状,黏附在石块底面;蝌蚪栖于溪边石间或水凼底部落叶层下。
- 繁殖季节: 5月,6月














- 四川峨眉、洪雅、都江堰、汶川、泸定、屏山
- 同物异名: Scutiger major(大齿突蟾)
- 大齿蟾(Oreolalax major)是刘承钊和胡淑琴, 1961依据中国四川省峨眉山的标本订立的。该物种分布在横断山区东侧高于1200 米海拔的地区,是中国的特有种(AmphibiaWeb, 2015; Frost, 2015)。赵尔宓和杨大同, 1997的研究认为凉北齿蟾应是大齿蟾的次定同物异名;费梁等, 2009的研究认为两者的形态,特别是雄性第二性征存在差异,应是两个不同的物种。Fu et al., 2007: Fig. 1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大齿蟾和凉北齿蟾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姐妹群关系)。此外,费梁等, 1999; 费梁等, 2009比较魏氏齿蟾的形态描述和采自于魏氏齿蟾模式产地的大齿蟾的形态特征,认为两者形态特征相近,大齿蟾可能是魏氏齿蟾的同物异名,但两者的胸部刺群形态有区别(魏氏齿蟾的胸部刺群连成一片,而大齿蟾的胸部刺群形成两团)(Ohler and Dubois, 1992; 费梁等, 2009)。待核查魏氏齿蟾模式标本进一步确认。目前,大齿蟾,凉北齿蟾和魏氏齿蟾都被认为是有效的物种(费梁等, 2009; AmphibiaWeb, 2015; Frost, 2015)。
- 2021-10-26 张栋儒修改了蝌蚪
- 2021-10-26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201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齿蟾属 Oreolalax
-
大齿蟾 Oreolalax major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齿蟾属 Oreolalax
-
大齿蟾 Oreolalax major
-
AmphibiaWeb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齿蟾属 Oreolalax
-
大齿蟾 Oreolalax major
-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2012)
-
无尾目 Anur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齿蟾属 Oreolalax
-
大齿蟾 Oreolalax 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