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式产地: 中国:湖南:炎陵桃源洞自然保护区;E114.0606,N26.5025,1045m
  • 体型较小,雌性体长86.2mm,雄性体长70.7-83.5mm;头甚宽扁,头宽约为头长的1.2倍,头宽约为体长的一半;吻棱不明显,鼓膜隐蔽;犁骨棱突出,细长,两个犁骨棱间距宽,其间距是内鼻孔间距的约1.5倍;舌呈梨状,后端缺刻深;左右跟部不相遇;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口角;指长顺序为:3>4>1>2;雄性趾间约有1/3到2/3蹼,雌性趾间最多有1/3蹼;趾侧均有显著的厚缘膜,雌性的略宽于雄性;上眼睑外侧有若干大小不等的疣粒,其中一个较大,突出成似角的淡黄色锥状长疣;雄蟾第一,第二指背面密布有小的黑褐色婚刺;雄性有单咽下内声囊;蝌蚪有横向的白色条纹,腹侧紧接着白色斑点,身体两侧有两条纵向的白色条纹。
  • 体长 : 雌性体长86.2mm,雄性体长70.7–83.5mm
  • 体型 : 体型较小
  • 头 : 头甚宽扁,头宽约为头长的1.2倍
  • 吻 : 吻端圆,略微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吻棱不明显
  • 鼻孔 : 鼻孔在吻眼之间,近眼端
  • 颊部 : 颊部略向外斜,颊面略内陷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吻眼距
  • 眼 : 上眼睑外侧有若干大小不等的疣粒,其中一个较大,突出成似角的淡黄色锥状长疣
  • 瞳孔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藏
  • 颞褶 : 颞褶显著向外倾斜
  • 舌 : 舌呈梨状,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犁骨棱突出,细长,两个犁骨棱间距宽,其间距是内鼻孔间距的近1.5倍
  • 声囊 : 雄性有单咽下内声囊
  • 前肢 : 前肢短,粗壮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 指、趾 : 趾侧均有显著的厚缘膜,雌性的略宽于雄性
  • 指关节下瘤 : 无关节下瘤
  • 内、外掌突 : 外掌突明显膨大,内掌突轻微膨大
  • 第二性征 : 雄蟾第一,第二指背面密布有小的黑褐色婚刺;具单咽下内声囊
  • 后肢 : 后肢较短,粗壮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口角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足长于胫
  • 指、趾端 : 指端圆,轻微膨大,无侧纹
  • 指、趾式 : 指式:3>4>1>2;趾式:4>3>5>2>1
  • 指、趾蹼式 : 趾间有发达的蹼,雄性趾间约有1/3到2/3蹼,雌性趾间最多有1/3蹼
  • 趾关节下瘤 : 无关节下瘤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卵圆状,长于第一趾,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生活时体背面褐色,其上镶嵌有淡黑色的斑纹;两眼间有深褐色条纹,边缘淡黄色;肩部上方有深褐色倒V型,但不明显,“V”形标记的顶端延伸到头后方;身体背部有黑色疣粒,身体两侧浅褐色;上唇浅褐色;鼓膜呈褐色,伴有深褐色;前臂有宽的深褐色斜条带;四肢背面有深褐色横纹;腹面深褐色,有白色的小疣粒;胸腺淡黄色;股后腺白色;腹部两侧有多个黄色斑点,指和趾的底面浅蓝灰色;指和趾端,两个掌突和蹠突呈灰白色;婚刺黑褐色;上眼睑疣粒淡黄色,呈锥状;瞳孔黑色;虹膜褐色
  • 蝌蚪 : 身体细长,呈椭圆状;尾宽略大于头体长的宽度;26期蝌蚪尾长为头体长的2.2-2.8倍,27期蝌蚪尾长为头体长的2.3-2.4倍,29期蝌蚪尾长为体长的2.0-2.1倍;眼大,位于头两侧;鼻孔距眼甚近;鼻间距大于眶间距;出水孔小,位于体左侧;口部呈漏斗状,向上延伸,边缘凸起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900–1300m植被繁茂山区的大小流溪附近。 
  • 繁殖季节: 7月,8月,9月
  • 广东南岭,湖南炎陵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宜章县莽山,江西井冈山
  • 同物异名: Brachytarsophrys popei, Megophrys (Brachytarsophryspopei
  • 2023-08-11 张栋儒修改了同物异名
  • 2023-08-11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8-11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8-11 张栋儒修改了同物异名
  • 2022-04-11 侯绍兵修改了体长
  • 2022-04-11 侯绍兵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2-04-11 侯绍兵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