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蟾属 Parapelophryne
- 模式产地: 中国:海南:五指山新民乡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CIB 64III0604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体形小;第一、第二指短,其间蹼发达;指、趾末端圆,腹面吸盘状;体背面前后有两个深棕色“∧”形斑,眼间有一个深棕色三角形斑;咽喉部后方至胸部疣粒密集似鳞状;肛孔上方被一片小三角形皮褶所覆盖。无耳后腺。
- 体长 : 雄蟾体长19-23mm,雌蟾体长24-27mm
- 体型 : 体形平扁细长
- 头 : 头长宽几乎相等
- 吻 : 吻盾形
- 吻棱 : 极明显
- 鼻孔 : 鼻孔近吻端,切吻棱下方
- 颊部 : 颊部垂直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与上眼睑等大,小于眼间距
- 瞳孔 : 瞳孔平置椭圆形
- 鼓膜、鼓环 : 鼓膜显著
- 上、下颌 : 无上颌齿
- 舌 : 舌窄长,后端游离无缺刻
- 犁骨齿 : 无
- 声囊 : 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2个,长裂形
- 前臂 : 手与前臂等长,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 指、趾 : 指宽扁
- 指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显著
- 内、外掌突 : 掌突扁平,外侧者较大
- 第二性征 : 雄蟾第一指上有乳白色婚垫
- 雄性线 : 无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胫跗关节前达眼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后肢长约为体长的1.5倍
- 指、趾端 : 指、趾末端圆,膨大,腹面吸盘状,但无横沟
- 指、趾式 : 指式:3>4>2≈1;趾式:4>5≈3>2>1
- 指、趾蹼式 : 第一、二指间蹼发达,其余各指间仅基部具蹼;第一、二趾内侧几乎全蹼,其余趾间仅基部具蹼,外侧蹠间无蹼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大于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腹及体侧满布小疣粒,眼后至胯部沿背侧排列成行;无耳后腺;四肢背面有白色刺疣。咽喉部后方到胸部疣粒密集似鳞状;肛孔上方被一小片浅色三角形皮褶所覆盖。背面多为棕褐色,疣粒上略带红色;两眼间有倒三角斑,其后有两个前后排列的“Λ”形宽斑,四肢各部有一条横纹,正背有一浅色细线纹;腹面土黄色,咽喉及胸部略带灰蓝色,散有深棕色碎云斑。
- 卵 : 卵粒大,直径2.5mm,乳白色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350-1400m的林区,多栖息在小山溪附近的落叶间或石块上,所在山溪水的流量甚少,其两侧着生有高大乔木,环境颇为阴湿。
- 习性: 鳞皮游蟾多匍匐在较高的小山沟附近之潮湿落叶间或石块上; 行动不敏捷,易于捕获;发出的鸣声略带颤音。 繁殖期间见到的雌蟾腹内卵已进入输卵管内,剖视雌蟾腹内有卵28-50粒,但在野外未见到卵群和蝌蚪。
- 繁殖季节: 4月,5月,6月















- 海南:琼中,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尖峰岭,牛角岭
- 同物异名: Nectophryne scalptus, Pelophryne scalpta, Pelophryne scalptus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习性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301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小蟾属 Parapelophryne
-
鳞皮小蟾 Parapelophryne scalpta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小蟾属 Parapelophryne
-
鳞皮小蟾 Parapelophryne scalpta
-
AmphibiaWeb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小蟾属 Parapelophryne
-
鳞皮小蟾 Parapelophryne scalpta
-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2012)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小蟾属 Parapelophryne
-
鳞皮小蟾 Parapelophryne scalp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