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ixalus hainanusZhao, Wang, and Shi, 2005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DD

收录编辑:沈文菁

信息汇总:卢宸祺

审核:吴云鹤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Holotype):HNU-A0229; 配模标本(Allotype):HNU-A0913; 副模标本(Paratypes):17雄,HNU-A0228,A0230-236,A0238-0240,A0242,A0986-0989,HNU-A0912;2雌,HNUA0237,HNU-A0634 全部标本均保存于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标本室。
  • 体较小;体背面皮肤较粗糙,具许多粗大圆疣和短的棱嵴;吻端尖出下唇,雌性吻端具圆锥状突出物;鼓膜明显;眼大,瞳孔横置;跟部左右重叠;胫跗关节前伸过鼓膜而达眼;前臂、跗部和第5趾外侧具有显著的锯齿状肤突;泄殖腔下方具圆疣;腹面具褐色点斑。
  • 体长 : 雄性体长30.1-39.06 mm,雌性体长40.6-47.84 mm
  • 体型 : 体小而略扁
  • 头 : 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尖出超过下颌
  • 吻棱 : 吻棱较短而清晰,向前斜达吻端
  • 鼻孔 : 鼻孔近吻端而距眼甚远
  • 颊部 : 颊部略倾斜而显著内凹
  • 眼 : 眼径略等于吻长;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及鼻间距
  • 鼓膜、鼓环 : 鼓膜明显,鼓径大多数不超过眼径的一半,鼓缘完整清晰,与眼靠近而不紧接,相距可达鼓径的1/2
  • 颞褶 : 颞褶显著,弯曲呈弧形,始自眼后,沿鼓膜上缘及后缘斜向前肢基部
  • 舌 : 舌较大,占据口底中央,略呈梨形,后端缺刻深内鼻孔
  • 犁骨齿 : 犁骨齿两短列,多数呈倒“八”字形排列,个别呈一直线排列,位于两内鼻孔间而靠近各自一侧的内鼻孔,两齿列相距至少大于一个齿列之长,最宽者相距可达两个半齿列之长
  • 声囊 : 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略近圆形
  • 前肢 : 前肢第4指及掌部外侧有顶端色白的若干波状肤突
  • 前臂 : 前臂外侧缘偏腹面也有顶端色白的若干波状肤突
  • 指、趾 : 后肢5趾较指稍发达
  • 指关节下瘤 : 各指关节下瘤发达,指基下瘤则较小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大,外掌突2
  • 第二性征 : 雄性第一指基部内侧面(个别标本可扩展达背面)有婚垫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贴体前伸胫跗关节前达鼻眼间(雄)或眼前(雌)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为头体长的一半左右,较足略长
  • 指、趾端 : 指端均有吸盘及环沟,第1指吸盘稍小,外侧3指的吸盘宽度大于趾吸盘;各趾趾端也均有吸盘及环沟,趾吸盘较外侧3指的吸盘略小
  • 指、趾缘膜 : 个别指侧有缘膜
  • 指、趾式 : 前肢指长顺序为3>4≥2>1;后肢趾长顺序4>5>3>2>1
  • 指、趾蹼式 : 指间蹼不发达,3及4指之间蹼较显著;趾蹼较指蹼发达:1-2趾间基部有蹼,2-3趾间半蹼,3-4趾间2/3蹼(达3趾吸盘及4趾第一关节下瘤),4-5趾间几全蹼(达4趾第一关节下瘤并以缘膜达吸盘及达5趾吸盘)
  • 趾关节下瘤 : 趾关节下瘤大于趾基下瘤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小,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雌性背面皮肤较平滑,散有若干圆疣;雄性背面皮肤密布显著而不规则的短棱嵴和粗疣。 雄性背面暗绿色为主,杂有少量黑斑、暗褐色斑或红点,四肢有黑褐色横斑,股前腹面呈红色。雌性背面的基本色调是大片灰绿色与黄褐色像迷彩服样斑驳,其上有黑褐色的典型斑纹:两眼前方各有一自颊部弯向吻背的三角形斑,左右的三角斑在额前相向而不相接;两眼间有一大而中央色浅的倒置等腰三角形黑斑;自肩背向后有一镶黑边的瓶口分叉的瓶形浅斑(前述眼间倒等腰三角形黑斑的两腰则构成分叉瓶口的两内缘);瓶形浅斑的壶底则与荐背的粗大黑横斑相连。以上黑褐色典型斑纹在液浸标本亦可见端倪。四肢背面有黑横纹数条,股腹面淡红色。腹面色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污白色无斑,或颔下渲以灰黑色纹;一种是颔下、胸、腹均散有灰黑色粗大点斑。第二种类型的色斑在液浸标本犹可见到,只是斑纹颜色呈黄褐色而已。
  • 生境: 多栖息于灌木树枝或禾本科叶片上,夜间雄性鸣叫声响,野外获得标本常依据其鸣叫声采集,雄性鸣叫声单声。发出“棍儿,棍儿,棍儿”的声响。野外采集环境为海拔800m左右的灌丛或草丛中的枝叶上。
  • 国内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及海南;国外分布于越南。
  • 同物异名: Rhacophorus hainanus
  • 曾用名: 锯腿树蛙、海南原指树蛙
  • 依据其在指蹼、吻形、背部皮肤及腹部色斑等方面的差异, 赵尔宓等(2005)将其描述为树蛙属一新种,即海南锯腿树蛙Rhacophorus hainanus Li等(2008)基于构建的树蛙科Rhacophoridae系统发育关系,重新评估了Aquixalus, ChiromantisRhacophorusPhilautus的分类地位,建议将其移入原指树蛙属Kurixalus;在基于12S、16S基因构建的锯腿原指树蛙种组(K. odontotarsus group)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 Yu等(2010)K. hainanus作为泰北原指树蛙 K. bisacculus的同物异名;直到2017年, Yu等(2017)基于分子和形态学证据重新恢复了该种的有效地位。 尽管该种的有效地位得到了恢复,但其与泰北原指树蛙 K. bisacculusK. baliogaster的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楚( Yu et al, 2017: Fig 2; 车静等,2020:图96),需要深入研究。 为减少高阶元分类变动对物种中文名的影响,我们建议将原始描述中提出的海南锯腿树蛙作为其中文名,以最大程度上保持稳定。

    编写:卢宸祺
    编辑:张栋儒
    2024.02.27

  • 2024-02-28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4-02-28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4-02-28 张栋儒修改了讨论
  • 2024-02-28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4-02-28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4-02-28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1-08-21 吴云鹤修改了鉴别特征
  • 2021-08-21 吴云鹤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1-08-08 吴云鹤修改了颊部
  • 2021-08-08 吴云鹤修改了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2021-08-08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1-07 沈文菁修改了鉴别特征
  • 2021-01-07 沈文菁修改了生境
  • 2021-01-07 沈文菁修改了模式产地
  • 2020-12-03 沈文菁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