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ixalus naso(Annandale, 1912)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DD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ZSIC 16929) 保存于ZSIC ( Zo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Herpetology Section, Kolkata, India )
  • 吻明显尖出;吻端有一个亚方形的小肤突;背侧褶明显;前臂和跗、蹠外缘有锯齿状肤褶。
  • 体长 : 体长43mm左右
  • 体型 : 体型较粗壮
  • 头 : 头较宽、两侧凸出呈三角状
  • 吻 : 吻尖而背面凸出,吻长远大于眼径
  • 吻棱 : 吻棱不明显
  • 颊部 : 颊面凹陷,几乎平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显著,直径约为眼径的2/3
  • 颞褶 : 颞褶明显
  • 舌 : 舌上无乳突
  • 内鼻孔 : 内鼻孔小
  • 犁骨齿 : 犁骨齿两小圆团,位于内鼻孔内侧
  • 背侧褶 : 背侧褶相当显著
  • 前肢 : 四肢粗壮,不很长
  • 指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发达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部
  • 指、趾端 : 指吸盘大,横卵圆形,第三指吸盘与鼓膜几乎等大;趾吸盘与指吸盘等大
  • 指、趾蹼式 : 指间有蹼迹;趾间几乎全蹼
  •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发达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扁平而细长,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面皮肤粗糙,具有许多突出的不规则小疣;吻端有一个小肤突;腿基部有分散的圆疣;腹面皮肤呈颗粒状,咽喉和胸部的较腹部密集;前臂和跗、跖外缘有锯齿状肤褶。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深黑灰色斑,体侧的较浅;四肢上斑纹不规则,指、趾有褐色与灰色相间的横纹。腹面污白色,向后为黑灰色;咽喉部、胸部有网状斑。手、足腹面灰色,上有小白疣;外蹠突部位有一白点。
  • 生境: 栖息于海拔 500-1400 m 潮湿的灌木丛、沼泽地、水坑和缓流水沟附近,夜晚在植物枝叶上隐蔽,雄性发出“唧 - 唧 - 唧……”短促的单音节连声鸣叫或单声尖锐鸣叫,4-7月均可听见。2011 年 5 月中旬采到蝌蚪及怀卵的雌性,其繁殖季节可能始于 4 月末。
  • 西藏分布于墨脱县区域,包括县城附近、背崩乡、阿尼桥等,以及墨脱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不丹和缅甸
  • 同物异名: Rhacophorus naso(吻树蛙), Polypedates naso(吻泛树蛙), Aquixalus naso(吻水树蛙)
  • 该物种是Annandale (1912)依据西藏墨脱南部仁更与罗龙之间的 1 号雌性标本而描述,最初被命名为突吻树蛙 Rhacophorus naso,其最主要的鉴别特征是吻端具一个皮质突起。该种自发表后,长期以来无更多标本报道,直到近百年后,Mathew 和 Sen (2008) 依据 1 号采自墨脱南部的标本报道其再次被发现。随后,被改订为突吻原指树蛙 Kurixalus naso ( Li et al., 2008; Mathew and Sen, 2010)。

    胡淑琴 (1987)最初记录西藏墨脱分布有锯腿树蛙 Rhacophorus cavirostris,后被李丕鹏等(2010) 记录为锯腿小树蛙 Philautus odontotarsus Li 等 (2008)将其改订为锯腿原指树蛙 Kurixalus odontotarsus。随后, Yu 等 (2010) 研究了锯腿原指树蛙种组 (K. odontotarsus group) 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发现来自西藏墨脱所谓的"锯腿原指树蛙"与采自缅甸北部、鉴定为多疣原指树蛙 K. verrucosus 的样品聚为一支,而与来自模式产地云南的锯腿原指树蛙样品没有聚在一起,提示西藏墨脱的标本不是真正的锯腿原指树蛙。

    2010 年 5 月至 2016 年 5 月,我们在西藏墨脱县考察时,采到所谓"锯腿原指树蛙"4 号雌性标本和较多的雄性标本。根据 Mathew 和 Sen (2008, 2010) 的报道,我们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了形态比较,发现 4 号雌性标本吻端均显著突起 (雄性突起较弱),与突吻原指树蛙主要鉴别特征吻合,其他特征也基本吻合,因此认为西藏墨脱地区原记录的"锯腿原指树蛙"应为突吻原指树蛙Kurixalus naso

    根据采集地点及序列相似性比较分析,我们认为 Li等(2013) 研究中所使用来自西藏墨脱的"多疣原指树蛙"与我们采集到的突吻原指树蛙应为同一物种。

    根据本研究中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分布于西藏墨脱的突吻原指树蛙为单独的一个支系,与分布于缅甸北部克钦邦 (Kachin) "多疣原指树蛙" (K. verrucosus 1) 关系较近,基于12-16S rRNA 序列的遗传距离 (p-distance) 为 0.2556。我们查看了采自缅甸北部克钦邦的固定标本(KIZ012104、KIZ012146、KIZ012155-56),雌性吻端的突起不如突吻原指树蛙明显。此外,考虑到本研究分子系统树中所用"多疣原指树蛙"的 2 个样品均来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范围 (K. verrucosus1 和 2 分别来自 Putao 和 Ta Nai),而多疣原指树蛙的模式产地是在缅甸南部的 Karin Hills (=Karen Hills),地理距离较远。因此,来自 Putao 和 Ta Nai 地区的"多疣原指树蛙"样品是否代表真正的多疣原指树蛙需要深入研究,且需要与地模标本的样品比较后才能确定。

    综上所述,鉴于突吻原指树蛙在分子树上呈单独的支系,且具有较明显的形态特征,本研究中,我们暂将突吻原指树蛙作为有效种。突吻原指树蛙与多疣原指树蛙的关系需待今后获得多疣原指树蛙地模标本后再进行深入比较研究。

    编辑: 张栋儒
    2023.05.22

车静 等,2020
  • 2024-02-29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8-23 张栋儒修改了分布点
  • 2023-08-23 张栋儒修改了分布点
  • 2023-08-23 张栋儒修改了图片信息
  • 2023-08-23 张栋儒修改了图片信息
  • 2023-05-22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22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3-05-22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22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22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5-22 张栋儒修改了生境
  • 2023-05-22 张栋儒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1-08-07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