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tobrachium liui(Pope, 1947)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LC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FMNH 24427 ) 保存于FMNH ( Field Museum, Divis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USA )
  • 本种与雷山髭蟾外形相近,但本种体形较大,繁殖季节雄蟾卜唇缘一般有黑色角质刺2枚或4枚;有单咽下内声囊。
  • 体长 : 雄蟾体长68-95mm,雌蟾体长57-81mm
  • 头 : 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宽圆
  • 吻棱 : 吻棱显
  • 颊部 : 颊部略凹陷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小于眼间距
  • 瞳孔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蔽或者略显,有耳柱骨
  • 颞褶 : 颞褶钝角状
  • 上、下颌 : 上颌有齿
  • 舌 : 舌宽大,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无犁骨齿
  • 声囊 : 有单咽下内声囊
  • 前肢 :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显著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大于外掌突
  • 第二性征 : 多数雄蟾上唇缘左右侧各有一枚锥状角质刺(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点)
  • 雄性线 : 无雄性线
  • 后肢 :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
  • 指、趾端 : 指、趾端圆
  • 指、趾蹼式 : 趾间具微蹼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发达,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体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肤棱显著,呈纵行;腹面及体侧满布浅色痣粒;腋腺大呈椭圆形,有股后腺。体背面浅褐色略带紫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眼上半浅绿色,下半深棕褐色;胯部有一白色月牙斑;体腹面满布白色小颗粒
  • 卵 : 卵径3.4mm,动植物极均为灰白色
  • 蝌蚪 : 第32-36期蝌蚪全长91mm,头体长31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1%,尾肌强壮,尾末端钝圆;背面深棕色,尾部灰棕色,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一浅色“Y”形斑;唇齿式多为I:5+5/4+4:I;唇缘窄,唇乳突在上唇中央微缺,口角部位副突少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800-1600m林木繁茂的山区,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树种和竹类。
  • 习性: 成蟾营陆栖生活,常栖息在流溪附近的草丛、土穴内或石块下,在农耕地内也可见到。11月到溪流繁殖,常发出“啊、啊、啊”的鸣声,雌蟾产卵268-402粒,黏附在石底面呈环状或团状。蝌蚪多在流溪缓流处或回水凼内,白天隐蔽在石缝内,以苔藓、藻类为食,大约3年可变态成幼蟾,刚变态的幼蟾体长36-44mm。
  • 繁殖季节: 11月,12月
  • 福建(武夷山、建阳、建宁),浙江(龙泉凤阳山、庆元、江山、遂昌九龙山),江西(井冈山、贵溪、宜丰、崇义),湖南(东安)、湖南(宜章莽山、桂东、新宁),广西(资源县越城岭、兴安县猫儿山、龙胜花坪、金秀、上林)。
  • 同物异名: Vibrissaphora liui, Vibrissaphora yaoshanensis, Vibrissaphora jiulongshanensis, Leptobrachium yaoshanense
  • 俗名: 角怪
  • 2023-12-06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12-06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12-06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12-06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3-12-06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1-10-21 张栋儒修改了蝌蚪
  • 2021-10-21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习性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21-10-06 吴云鹤修改了鉴别特征
  • 2019-07-26 陈宏满修改了同物异名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