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式产地: 中国:浙江:遂昌县九龙山, 1060m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FU 83001 ) 保存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 本种与棘胸蛙Quaipaa spinosa相近,但本种体背面两侧各有4-5个黄色斑点,排列成纵行;体腹部有褐色虫纹斑;胫跗关节前伸贴体时达吻端;雄蛙胸部锥状角质刺大而稀疏。
- 体长 : 雄蛙体长82–110mm,雌蛙体长76–89mm
- 体型 : 体型肥硕
- 头 : 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吻棱不显
- 鼻孔 : 鼻孔位于吻眼之间,距眼略近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眼间距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蔽
- 颞褶 : 颞褶明显;从眼后方直达肩前方
- 舌 : 舌宽大呈椭圆形,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犁骨齿较强,由内鼻孔内侧缘斜向中线延伸而不相遇
- 声囊 : 具单咽下内声囊
-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 前肢 : 前臂粗壮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或接近一半
- 指、趾 : 指略扁
- 指关节下瘤 : 指基部关节下瘤发达
- 内、外掌突 : 掌突3个;内掌突大,椭圆形,外侧2个掌突较小,彼此相距近,不明显
- 第二性征 : 雄蛙前臂很粗壮,内侧2指或3指有黑色婚刺;胸部满布疣粒,疣上有锥状黑刺疣
- 后肢 : 后肢肥壮较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或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约为体长之半
- 指、趾端 : 指、趾端球状
- 指、趾缘膜 : 指边缘有窄缘膜,第一、五趾游离侧缘膜宽而薄,达蹠基部
- 指、趾式 : 指式:3≈1>4>2
- 指、趾蹼式 : 趾间全蹼,外侧跖间有蹼,内跗褶明显,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跖基部
-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发达而突出,呈椭圆形
- 蹠趾腹面疣 : 有跗褶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体和四肢背面皮肤粗糙,背部满布小疣,间杂有少数大长疣;头部及四肢背面及体侧亦散有疣粒;两眼后有一条横肤沟。背面黑褐色或浅褐色,两眼间有深色横纹,背部两侧各有4–5个明显的黄色斑点排成纵行,左右对称,有的个体背脊处有黄色脊线;四肢背面具深色横斑;咽胸部有深浅相间的斑纹,腹部有褐色虫纹斑
-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800–1200m山区的小型流溪中,溪旁树木茂密。
- 习性: 白天成蛙隐伏在流溪水坑内石块下或石缝、石洞里;晚上出来活动,行动十分敏捷,跳跃迅速,当地群众俗称为“靠坑子”或“小跳鱼”。每年5–10月活动频繁,捕食昆虫、小蟹及其它小动物。冬季以单个或几个成蛙蛰伏于流溪水潭内的石块下越冬。









































- 江西贵溪;浙江遂昌九龙山、江山、松阳;福建德化、武夷山、建阳、光泽
- 同物异名: Rana jiulongensis, Nanorana jiulongensis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453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无尾目 Anura
-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
棘胸蛙属 Quasipaa
-
九龙棘蛙 Quasipaa jiulongensis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无尾目 Anura
-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
棘胸蛙属 Quasipaa
-
九龙棘蛙 Quasipaa jiulongensis
-
AmphibiaWeb (2025)
-
无尾目 Anura
-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
棘胸蛙属 Quasipaa
-
九龙棘蛙 Quasipaa jiulongensis
-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2012)
-
无尾目 Anura
-
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
-
棘胸蛙属 Quasipaa
-
九龙棘蛙 Quasipaa jiulo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