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sipaa spinosa(David, 1875)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VU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于中斌

  • 模式产地: 中国:江西:接近福建边境王茂斋村;新模标本产地:福建:武夷山挂墩;1100m
  • 模式标本: 新模标本 ( CIB 64I280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外形与棘侧蛙Quasipaa shini相似,但棘胸蛙的胸部每个肉质疣上仅一枚小黑刺;体侧无刺疣,背面、体侧皮肤不十分粗糙。
  • 体长 : 雄蛙体长106–142mm,雌蛙体长115–153mm
  • 体型 : 体型甚肥硕
  • 头 : 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圆,突出下唇
  • 吻棱 : 吻棱不显
  • 鼻孔 : 鼻孔位于吻眼之间,距眼略近
  • 颊部 : 颊部向外侧倾斜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上眼睑宽、眼间距
  • 鼓膜、鼓环 : 鼓膜隐约可见
  • 颞褶 : 颞褶显著
  • 舌 : 舌卵圆形,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犁骨齿强,自内鼻孔内侧向中线倾斜,齿列后端间距窄
  • 声囊 : 具单咽下内声囊
  •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 前肢 : 前肢粗壮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
  • 指、趾 : 指略扁
  • 指关节下瘤 : 指基部关节下瘤明显,近球形
  • 内、外掌突 : 掌突3个,内掌突大,卵圆形,外侧2个掌突窄长相距近,不甚明显
  • 第二性征 : 雄蛙前臂很粗壮,内侧3指有黑色婚刺,胸部疣粒小而密,疣上有黑刺一枚
  • 雄性线 : 有紫红色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适中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约为体长之半
  • 指、趾端 : 指、趾端球状
  • 指、趾缘膜 : 第二、三指内侧缘膜清晰,第一、五趾外侧缘膜达跖基部
  • 指、趾式 : 指式:3≈1>4>2
  • 指、趾蹼式 : 趾间全蹼;外侧跖间蹼达跖长之半,跗褶清晰,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跖基部
  •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明显近圆形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跗褶清晰,超过跗长之半
  • 皮肤、体色 : 皮肤较粗糙,长短疣断续排列成行,其间有小圆疣,疣上一般有黑刺;眼后方有横肤沟;雄蛙胸部满布大小肉质疣,向前可达咽喉部,向后止腹前部,每一疣上有一枚小黑刺;雌蛙腹面光滑。体背面颜色变异大,多为黄褐色、褐色或棕黑色,两眼间有深色横纹,上、下唇缘均有浅色纵纹,体和四肢有黑褐色横纹;腹面浅黄色,无斑或咽喉部和四肢腹面有褐色云斑
  • 卵 : 卵径4.5–5.0mm,动物极黑灰色,植物极乳黄色。每一卵群由7-12粒卵组成葡萄状,成串排列;卵胶膜3层
  • 蝌蚪 : 第34–38期蝌蚪全长平均59mm,头体长20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1%;头体黑灰色,背中线色较浅,尾部有斑点;尾末端钝圆或钝尖;唇齿式为Ⅰ:4+4/1+1:Ⅱ;下唇缘中央内凹,下唇乳突两排,外排内凹处无乳突,内排乳突在中央不间断;口角部位有副突
  •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600–1500m林木繁茂的山溪内。
  • 习性: 白天多隐藏在石穴或土洞中,夜间多蹲在岩石上。捕食多种昆虫、溪蟹、蜈蚣、小蛙等,其有益系数为47%。该蛙怀卵量为300–2800粒;每次产卵122–350粒,7月中旬在野外获得卵群,呈串黏附在水中石下,每串由7–12粒组成,同一雌蛙可产多个卵串,形似葡萄状。蝌蚪白天隐匿在石下,夜间多伏于水底石上。
  • 繁殖季节: 5月,6月,7月,8月,9月
  • 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香港
  • 同物异名: Rana latrans, Rana spinosa, Nyctibatrachus sinensis, Rana duboisreymondi, Hylorana dubois-reymondi, Rana chekiensis, Nanorana spinosa
  • 俗名: 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石蛤等
  • Angel (1922) 根据形态差异将从安徽绩溪 (Che-ki, Anhui, China) 采集的标本 (模式标本: MNHNP 1922.93, SVL 127mm) 描述为新种, 定名为Rana courtoisi (现为Quasipaa courtoisi)。

    Pope (1931) 通过形态比较, 发现Rana courtoisi与棘胸蛙Rana spinosa (现为Quasipaa spinosa) 没有差异 (包括地模标本), 认为R. courtoisi是棘胸蛙的同物异名[Rana courtoisi Angel (1922) is, so far so I can determine, identical to spinosa. The type locality of the former is Chiki, a town in southeastern Anhwei about ten miles northeast of Hweichow. Having failed to find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orms in question, I have no results of my comparison to set down. If courtoisi is synonymous with spinosa, the range of the latter is extended somewhat to the northeast]。

    Dubois and Ohler (2009) 通过形态数据比较分析, 发现Quasipaa courtoisi (China. Anhui Province: Cheki: BMNH 1947.2.1.86, MCZ 17458, MNHN 1922.0093, MNHN 1923.0014, MNHN 1923.0016, MNHN 1923.0018-0021, 9, male; MNHN 1923.0022-0025, 4, female) 与其他棘胸蛙属物种 (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 九龙棘蛙Quasipaa jiulongensis和棘胸蛙) 形态差异明显 (如, 四肢、头部和蹼), 认为Quasipaa courtoisi是个有效的物种。但文中未对棘胸蛙和Quasipaa courtoisi的雄性第二性征等重要鉴别特征进行统计学检验。

    费梁等 (2009) 认为Quasipaa courtoisi是棘胸蛙的同物异名, 但未做讨论说明。

    Ye et al. (2013)Yan et al. (2021) 的研究均支持棘胸蛙存在3个线粒体进化支系,且具有明显地理分化。与Quasipaa courtoisi模式产地 (安徽绩溪) 距离较近的黄山地区的棘胸蛙群体与地模标本 (福建武夷山市挂墩村) 聚为一支, 无显著遗传分化。而核基因数据显示棘胸蛙种群间支系分化不明显。鉴于此, 本系统暂不收录Quasipaa courtoisi。建议后续能够增加安徽地区更多种群数据,特别是对安徽绩溪地区的物种开展研究。

    编写: 张栋儒
    审核: 于中斌
    编辑: 张栋儒
    2021.09.09

  • 2021-09-13 张栋儒修改了讨论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蝌蚪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卵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卵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蝌蚪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指、趾式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