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sipaa shini(Ahl, 1930)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EN

收录编辑: 陈宏满

信息汇总:-

审核:于中斌

  • 模式标本: 全模标本 ( 4号未编号 ( MCZ 17651来自ZMB的交换 ) ) 保存于ZMB ( Universität Humboldt, Zoologisches Museum, Berlin, Germany )
  • 本种与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很相似。但棘侧蛙背面皮肤极粗糙,背部满布长形疣,体侧疣刺很多;雄蛙体大者胸疣上有3-8枚小黑刺。
  • 体长 : 雄蛙体长89–115mm,雌蛙体长87–109mm
  • 体型 : 体型甚肥硕
  • 头 : 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吻棱不显
  • 鼻孔 : 鼻孔位于吻眼之间,距眼略近
  • 颊部 : 颊部略向外侧倾斜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
  • 瞳孔 : 瞳孔菱形
  • 鼓膜、鼓环 : 鼓膜略显
  • 颞褶 : 颞褶粗厚,枕后横肤沟明显
  • 舌 : 舌椭圆形,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犁骨齿自内鼻孔前缘向中线斜行,呈“\/”形,后端齿列间距窄,不到齿列的1/2
  • 声囊 : 具一对咽下内声囊
  • 背侧褶 : 无背侧褶
  • 前肢 : 前肢短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指近端关节下瘤大而圆,远端小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卵圆形,外掌突窄长
  • 第二性征 : 雄蛙前肢极粗壮,内侧3指有婚刺,胸部和前腹部以及体侧的疣上有刺,小疣上刺一枚,大疣上多为3–8枚
  • 雄性线 : 有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较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超过体长之半
  • 指、趾端 : 指、趾端球状
  • 指、趾缘膜 : 第二、三指微具缘膜,第一、五趾外侧缘膜达跖基部
  • 指、趾式 : 指式:3≈1>4>2;趾式:4>3>5>2>1
  • 指、趾蹼式 : 趾间全蹼;外侧跖间蹼达跖基部;跗褶约为跖长之半
  •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明显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长约为第一趾的2/3、无外蹠突;有跗褶,约为跗长的1/2
  • 皮肤、体色 : 体背面和体侧皮肤很粗糙。皮肤粗糙,背部有长短疣粒排列成纵行,其间散有圆疣,均有黑刺;自口角经体侧至胯部有密集大小不等的圆疣,每个疣上有一颗小黑刺;眼后方有横肤沟。背面多为深棕黑色,两眼间有黑色宽横纹,四肢横纹隐约可见;腹面灰白色,咽喉及股、胫腹面浅棕色
  • 卵 : 卵径3.5mm,动物极黑灰色,植物极乳黄色
  • 蝌蚪 : 第36–38期蝌蚪全长平均66mm,头体长23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86%;背面橄榄色,尾肌背侧有3–4个深色斑;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Ⅰ:5+5/1+1:Ⅱ;下唇乳突两排,参差排列,内侧乳突大而疏;口角部位副突多
  •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m左右的山溪内。
  • 习性: 所在环境植被繁茂,溪水清澈,环境潮湿。成蛙白天隐藏在溪边石下或岸上大石上,受惊扰后跳入深水凼隐伏于水底石下。夜晚栖息于溪边石上,在手电筒光照射下蹲在原地不动。蝌蚪生活于流溪水凼内石头间。
  • 贵州绥阳、雷山、三都;湖南江永、雪峰山、阳明山;广西龙胜、钟山、金秀、南丹、田林岑王老山;广东西部
  • 同物异名: Rana shini, Nanorana shini, Paa shini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蝌蚪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卵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指、趾式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卵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蝌蚪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习性
  • 2020-06-27 陈宏满修改了指、趾式
  • 2015-04-23 陈宏满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