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突蟾属 Leptobrachella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NE

收录编辑:沈文菁

信息汇总:卢宸祺

审核:吕敬才,吴云鹤

  • 模式产地: 中国:贵州:从江县:岜沙自然保护区(25.8534°N, 108.7356°E; 900 m a.s.l.)
  • 体长 : 雄性体长22.9-25.6 mm,雌性体长27.1 mm
  • 体型 : 体型小
  • 头 : 头长大于头宽,背视呈矩形;鼓上棱明显,自眼至腋部具突起的疣粒
  • 吻 : 从腹面及侧面观,吻端均为圆形,略突出于下颌
  • 吻棱 : 吻棱明显
  • 鼻孔 : 鼻孔卵圆形,靠近鼻尖
  • 颊部 : 颊部倾斜
  • 眼 : 眼大,直径略小于吻长,背视及侧视均可见明显突起
  • 瞳孔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明显,圆形,直径略小于眼径
  • 舌 : 舌长,中等宽,后端具浅缺刻
  • 犁骨齿 : 无犁骨齿
  • 声囊 : 声囊开口呈缝状,位于口底后侧
  • 前肢 : 前肢长且纤细
  • 指、趾 : 指长且纤细
  • 指关节下瘤 : 指部无关节下瘤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大且圆,与两侧扁平且小得多的外掌突分离
  • 第二性征 : 无婚垫
  • 后肢 : 后肢长度适中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贴体前伸,胫跗关节远超眼前缘达吻部,但不超过吻端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为体长的一半
  • 指、趾端 : 指端圆形,略微膨大;趾端圆形,增厚
  • 指、趾缘膜 : 指无缘膜;仅II趾,III趾具窄侧缘膜
  • 指、趾式 : 指式:II<I<IV<III;趾式:I<II<V<III<IV
  • 指、趾蹼式 : 指间无蹼;趾间蹼迹
  • 趾关节下瘤 : II趾,III趾具几乎无法识别的关节下瘤
  • 皮肤、体色 : 背部皮肤略粗糙,具小疣粒及不规则的突起;腹部皮肤光滑;前肢基部的腋部腹侧具卵形的上腋腺,大腿腹面近膝处有一卵圆形股腺,腹侧腺在体侧形成一道明显的线; 模式标本个体生活时,头部及身体背部呈棕色并伴有细小的,深棕色,不规则条纹,眼间具深棕色反三角形斑,并与腋间“W”形斑相连;具鼓上棱;肘部至上臂呈红色;上眼睑,头,身体及四肢背面散布有细小的,明显红色疣粒;喉部及腹部灰白色,伴有模糊的斑点;胸部乳白色,伴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口及四肢腹面,覆盖有不规则白色斑点;大腿腹面灰褐色,伴有白色斑点;上腋腺,腹侧腺及股腺为白色;虹膜二色,上半部分为亮橙色,下半部分为银色,并布满黑色网状线;指趾背面,前臂,跗部,大腿及胫部具细小的,模糊深棕色横条; 保存于75%酒精中的模式标本,背面呈深棕灰色,腹面及侧面白色腺体不明显,喉部,胸部,腹部及手臂内部褪为乳白色,大腿腹面呈深褐色,伴有白色斑点;背部及四肢的色条及斑点呈深褐色,不甚明显;鼓膜褪为褐色
  • 蝌蚪 : 蝌蚪系2017年10月16日采于岜沙自然保护区内的溪流中。棕褐色,体窄;唇齿式:I:3+3/1+1:II;生活状态下,头背呈深棕色,并伴有细小的,棕色不规则斑点;体两侧具气囊状突起;上下唇几乎为圆形
  • 生境: 所有个体均在夜晚捕获于岜沙自然保护区内的小溪,海拔900m左右。溪边可见鸣叫的雄性躲藏于大的岩石,岩逢或枯木下方,六月份可以听到类似虫鸣的叫声。
  • 繁殖季节: 推测该种的繁殖期可能在六月至七月,因为该时期捕获的雌性个体已怀卵,且仅在六月至七月初可听到雄性的鸣叫声。此外,两次调查中观测的雄性个体远多于雌性,雄雌性别比例约为12:1。
  • 目前仅知该种分布于模式产地: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自然保护区。
  • 2021-10-16 张栋儒修改了蝌蚪
  • 2021-10-16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5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10-05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21-01-25 沈文菁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