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式产地: 中国:湖北:利川市寒池山;1845m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CIB 770041 )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本种的犁骨齿列与秦巴拟小鲵相比,相对较长,每侧有齿12–17枚;肺长,游离端向后达第八或第九条肋沟部位;体尾背面有鲜明的黄色斑块;繁殖季节,雄性头部、体背及四肢背面有小白刺。
- 全长 : 雄鲵全长158–189mm,雌鲵全长138–180mm
- 头 : 较扁平呈卵圆形,头长大于头宽
- 吻 : 钝圆,略突出于下唇
- 鼻孔 : 近吻端,鼻间距大于眼间距与眼径几相等
- 囟门 : 有前颌囟
- 眼 : 位于头背两侧,眼大小适中,上眼睑宽,略大于眼径一半
- 枕部“V”形棱脊 : 头顶中部有“V”形隆起
- 唇褶 : 无
- 上、下颌 : 有细齿
- 舌 : 舌较大,长椭圆形,约占口腔底部的一半,舌前端和两侧稍游离
- 口角 : 位于眼后角下方
- 犁骨齿 : 犁骨齿列呈“u”形,每侧有齿12–17枚,起于内鼻孔后缘内侧,向前至两内鼻孔前缘的水平位置,然后向中线做弧形弯曲,在眼眶之间前沿中线处相遇
- 颈褶 : 明显
- 躯干 : 近圆柱状而背腹略扁
- 肋沟 : 肋沟11–12条
- 前肢 : 较后肢略细
- 前肢贴体向前 : 第二指指端达眼部
- 前后肢贴体相对 : 指、趾端相遇或略重叠
- 指、趾式 : 指式:2>3>4>1;趾式:3>4>2>5>1
- 指、趾角质鞘 : 无
- 掌、蹠突 : 略显或不显
- 尾型状 : 尾末端极侧扁,如刃状
- 尾鳍褶 : 尾鳍褶低平,末端多钝圆
- 第二性征 : 繁殖季节雄性头体及四肢背面有白刺;肛孔呈“↑”形,其前缘有一个浅色乳突
- 皮肤、体色 : 皮肤光滑,眼后至颈褶有一条细纵沟;背中央脊沟较显著;头体腹面光滑。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黄色斑或棕黄色斑,斑块的大小、多少和形状变异较大,一般头部的斑较小,背部的大,尾后段的斑较少或无;体腹面为浅紫褐色
- 卵 : 圆形,单行或交错排列在卵胶袋内,袋长140–270mm、直径10–14mm;卵径5.5mm左右,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浅黄色,连同卵胶膜8.7mm左右,卵内、外层胶膜之间充满透明液体
- 幼体 : 幼鲵背面浅棕黄色,上唇具唇褶;有3对羽状外鳃;尾背鳍褶起于体背中部
- 生境: 该鲵生活于海拔1158–2165m的山区,山上刺灌丛及箭竹、杂草丛生,水源丰富。
- 习性: 成鲵营陆地生活,白天常栖于箭竹和灌丛根部的苔藓下或土洞中。成鲵夜间觅食虾类,昆虫及其幼虫等小动物。繁殖期雌、雄成鲵到流溪内交配,卵产在泉水洞内或小溪边有树根的泥窝内。雌鲵产出卵袋一对,卵袋长140–270mm,直径10–14mm,呈螺旋状,卵粒交错排列在袋内,每条袋内有卵16–26粒,一尾雌鲵产卵33–49粒。幼体需1.5–2年才能完成变态。
- 繁殖季节: 4月







- 湖南西北部
- 同物异名: Hynobius flavomaculatus(黄斑小鲵), Ranodon flavomaculatus
- 2022-12-17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1-11-12 吴云鹤修改了犁骨齿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幼体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卵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卵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第二性征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犁骨齿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犁骨齿
- 2021-09-12 吴云鹤修改了卵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132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有尾目 Caudat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拟小鲵属 Pseudohynobius
-
黄斑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有尾目 Caudat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拟小鲵属 Pseudohynobius
-
黄斑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
AmphibiaWeb (2025)
-
有尾目 Caudat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拟小鲵属 Pseudohynobius
-
黄斑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2012)
-
有尾目 Urodela
-
小鲵科 Hynobiidae
-
拟小鲵属 Pseudohynobius
-
黄斑拟小鲵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