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Fei and Ye, 2000)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I - CR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四肢发达,前肢4趾,后肢5趾;犁骨齿列呈两短弧形,起自内鼻孔内缘略向内倾斜,在中线几近汇合;无唇褶;颞部略隆起;颈褶明显;肋沟13条;尾细,短于头体长,背鳍褶弱。头骨无前颌囟;左右鼻骨间有一片鼻间骨。
  • 全长 : 雄鲵全长133mm
  • 头 : 头扁平呈卵圆形,头长大于头宽
  • 吻 : 吻端宽圆
  • 鼻孔 : 鼻孔靠近吻端
  • 囟门 :
  • 鼻间骨 :
  • 唇褶 :
  • 犁骨齿 : 犁骨齿很短,呈“⌒⌒”状,位于鼻孔后缘,在中线处几乎相遇
  • 颈褶 : 明显
  • 躯干 : 圆柱形,略扁
  • 肋沟 : 体两侧有肋沟13条
  • 背脊棱 :
  • 前肢 : 较细
  • 后肢 : 较粗壮
  • 前后肢贴体相对 : 趾、指相遇
  • 指、趾角质鞘 :
  • 掌、蹠突 : 掌突2个,内蹠突明显
  • 尾鳍褶 : 尾鳍褶弱
  • 皮肤、体色 : 体背、腹面皮肤光滑,头侧从眼后至颈褶有一条细的纵沟,纵沟下方较隆起;背脊平,无沟;腹部中央有一条浅纵沟。背面为一致的暗棕色,腹面深灰色尾部背面略显棕黄色斑
  • 生境: 该鲵生活于海拔2900m以上的高山区,该地区系一片原始深林,林木繁茂,夏季雨水甚多,环境潮湿,大小溪流较多。
  • 四川省越西县普雄镇
  • 同物异名: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普雄原鲵)
  • 普雄拟小鲵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费梁和叶昌媛, 2000: 64-70将采自四川普雄的标本发表为新种,由于这个标本具有鼻间骨这一原始特征(其它小鲵科物种无此特征),以此建立新亚科-原鲵亚科Protohynobiinae,同时建立原鲵属Protohynobius,物种定名为普雄原鲵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费梁等, 2006: 137-141费梁等, 2012: 51对该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肯定。Peng et al., 2010: 252-258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表明,普雄原鲵是2种拟小鲵(黄斑拟小鲵和水城拟小鲵)的姐妹群,而且原鲵属和拟小鲵属之间无明显的属级遗传差异,考虑到其形态学特征(新的地模标本缺乏鼻间骨)、生活、和繁殖习性类似于拟小鲵属,其正模标本具有鼻间骨这一特征可能只是个体差异,故将普雄原鲵并入拟小鲵属,并定名为普雄拟小鲵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杨朝钊等, 2013: 39-43线粒体CYTB基因也有类似结果,支持了将原普雄原鲵更名为普雄拟小鲵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AmphibiaWeb, 2015Frost, 2015目前都采用了普雄拟小鲵Pseudohynobius puxiongensis的种名。
费梁等, 2006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10-08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