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o menglianus(Yang, 2008)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DD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体长 : 雌蟾体长80-98mm
  • 体型 : 体肥硕
  • 头 : 头宽略大于头长
  • 吻 : 吻短,前缘呈钝状,仅为头长的0.2-0.5倍,垂直或微外斜达颌缘
  • 吻棱 : 明显
  • 鼻孔 : 鼻孔近吻端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眼径略长于吻长
  • 眼 : 眼睑外缘呈嵴棱状
  • 鼓膜、鼓环 : 无鼓膜和耳柱骨
  • 上、下颌 : 上颌无齿
  • 舌 : 舌大,后端有深缺刻
  • 犁骨齿 :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手长为体长的28.1%-29.4%
  • 指、趾 : 指长;
  • 指关节下瘤 : 指基下瘤成对
  • 内、外掌突 : 外掌突为内掌突的两倍
  • 后肢 : 粗短
  • 后肢贴体前伸 : 胫跗关节前伸达腋部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为体长的0.38-0.41倍,足长几与胫长相等
  • 指、趾缘膜 : 从第2指节开始,指侧无缘膜;
  • 指、趾式 : 指式:3>4>1>2
  • 指、趾蹼式 : 趾间约2/3蹼,第四趾两侧之蹼达倒数第二关节下瘤,第2、3趾内侧蹼达关节下瘤
  • 趾关节下瘤 :
  • 内、外蹠突 : 内外各有一蹠突,大小几相等
  • 皮肤、体色 : 体背面有稀疏的小圆疣,四肢背面圆疣较体背面略小,其顶部均有角质颗粒;腹面疣粒小而密集,顶部亦有角质颗粒。体背面灰棕色,眼和耳后腺间有“又”形斑纹,该斑纹后部有一个“八”形套斑纹,脊线极细,耳后腺外侧至体侧有一条棕黑带,四肢背面有显著横纹;腹面浅棕色,有不规则的棕黑色斑纹。
  • 生境: 该蟾生活在云南孟连腊福海拔1620m的台地上的村落附近。
  • 云南省孟连县
  • 同物异名: Torrentophryne mengliana
  •   杨大同和饶定齐, 2008: 58-59将采自云南绿春的标本发表为新种孟连溪蟾Torrentophryne mengliana费梁等, 2012: 274采用了这一名称。该物种被广泛接收(Frost, 2017; AmphibiaWeb, 2017),争议在于其属级归类,蟾蜍属还是溪蟾属的问题。
     杨大同等, 1996: 353-359以无棘溪蟾Torrentophryne aspinia为模式物种建立新属溪蟾属Torrentophryne;但Liu et al., 2000: 423-435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溪蟾属物种嵌合在蟾蜍属中,二者并无明显遗传分化,因此建议将溪蟾属作为蟾蜍属的同物异名,同时将无棘溪蟾的拉丁学名改为Bufo aspiniusFrost et al., 2006Dubois and Bour, 2010, 2447: 24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是Liu et al., 2000: 423-435所用的蟾蜍属其中一物种“Bufo cryptotympanicus”被杨大同和饶定齐, 2008: 51暗示划归为溪蟾属,但未说明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根据Bufo cryptotympanicus无骨膜、无耳柱骨的鉴别特征与溪蟾属的特征相似,而不同于蟾蜍属。如果这一更改成立,Liu et al., 2000: 423-435中溪蟾属将成为一个单系,并非嵌合在蟾蜍属中。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溪蟾属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属,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多的来自模式产地物种样品的加入,同时需要考虑形态和分子数据。
     目前费梁等, 2012支持溪蟾属的有效性;Frost, 2017 AmphibiaWeb, 2017根据Liu et al., 2000: 423-435分子结果暂将溪蟾属作为蟾蜍属的同物异名。本信息系统在分子系统学研究基础上暂将溪蟾属作为蟾蜍属的同物异名。
     溪蟾属虽已并入蟾蜍属,但原溪蟾属物种均生活在溪流及其附近,且孟连溪蟾这一中文名称已经使用多年,为了突出其生活环境特点并保持中文名称的稳定性,孟连溪蟾的中文名仍予以保留,仅将其拉丁学名修改为Bufo menglianus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脚长vs胫长vs体长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前臂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吻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