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属 Bufo
哀牢溪蟾 Bufo ailaoanus
华西蟾蜍 Bufo andrewsi
无棘溪蟾 Bufo aspinius
大蟾蜍 Bufo bufo
隐耳溪蟾 Bufo cryptotympanicus
广东溪蟾 Bufo exiguus
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绿春溪蟾 Bufo luchunnicus
孟连溪蟾 Bufo menglianus
缅甸溪蟾 Bufo pageoti
红斑蟾蜍 Bufo rubroventromaculatus
东北蟾蜍 Bufo sachalinensis
史氏蟾蜍 Bufo stejnegeri
疣棘溪蟾 Bufo tuberospinius
永德溪蟾 Bufo yongdeensis
云岭蟾蜍 Bufo yunlingensis
- 模式产地: 中国:浙江:舟山群岛。
- 体长 : 雄蟾体长62-106mm,雌蟾体长70-121mm
- 体型 : 体肥大
- 头 : 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圆而高
- 吻棱 : 明显
- 鼻孔 : 鼻孔位于吻眼之间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为眼间距的3/5
- 瞳孔 : 圆或横椭圆形,黑色,虹膜土红色
- 鼓膜、鼓环 : 显著
- 上、下颌 : 上颌无齿
- 舌 : 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 犁骨齿 : 无
- 声囊 : 无
- 前肢 : 长而粗壮
- 指关节下瘤 : 成对或单个
- 内、外掌突 : 掌突2个,棕色,内掌突小,椭圆形,外掌突大而圆
- 第二性征 : 雄性内侧3指有黑色刺状婚垫
- 雄性线 : 无
- 后肢 : 粗短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后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指、趾端 : 指端较圆;趾端钝尖
- 指、趾缘膜 : 指侧具缘膜或无;趾侧缘膜显著
- 指、趾式 : 指式:3>1>4>2或3>1>2>4
- 指、趾蹼式 : 第四趾具半蹼
- 趾关节下瘤 : 多成对或不清晰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大而长,外蹠突小而圆
- 皮肤、体色 : 皮肤很粗糙,背面满布圆形瘰疣;吻棱上有疣;上眼睑内侧有3-4枚较大的疣粒,其前后分别与吻棱和耳后腺相接,沿眼睑外缘有一疣脊;腹面满布疣粒;胫部无大瘰粒。体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橄榄黄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深色斑纹,背脊有一条蓝灰色宽纵纹,其两侧有深棕黑色纹;肩部和体侧、股后常有棕红色斑;腹面灰黄色或浅黄色,有深褐色云斑,咽喉部斑纹少或无,后腹部有一个大黑斑。
- 卵 : 卵径1.5mm-2.0mm,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棕色或黑棕色。
- 蝌蚪 : 第31-35期蝌蚪全长30mm,头体长12mm,尾长为头体长的152%左右;体和尾肌色黑,尾鳍弱而薄,色浅,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Ⅰ:1+1/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120-4300m的多种生态环境中。除冬眠和繁殖期栖息于水中外,多在陆地草丛、地边、山坡石下或土穴等潮湿环境中栖息。
- 习性: 黄昏后出外捕食,其食性较广,以昆虫、蚁类、蜗牛、蚯蚓及其它小动物为主。成蟾在9-10月进入水中或松软的泥沙中冬眠,翌年1-4月出蛰(南方早,北方晚)即进入静水域内繁殖。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的腋胸部,卵产在静水塘浅水区,卵群呈双行或4行交错排列于管状卵带内,含卵2700-8000粒,卵带缠绕在水草上。蝌蚪在静水塘内生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从卵至变成幼蟾,共需64天左右。
- 繁殖季节: 因地而异,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
国内分布于除新疆、宁夏以外的大部分省。云南 :中甸、宾川、楚雄、大理、大姚、德钦、福贡、贡山、丽江、陆良、曲靖、巧家、绥江、彝良、漾濞、永德、永善、昆明、绿春、腾冲、昭通、景东、芒市、兰坪、维西、威信。西藏:分布于巴青县、八宿县、比如县、波密县、昌都市卡若区、丁青县、江达县、芒康县、类乌齐县、林芝市、洛隆县、左贡县,芒康县。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等。
- 同物异名: Bufo griseus, Bufo maculiventris, Bufo sinicus, Bufo sachalinensis, Bufo andrewsi(华西蟾蜍), Bufo minshanicus(岷山蟾蜍), Bufo asiaticus, Bufo wrighti, Bufo tibetanus(西藏蟾蜍), Bufo wolongensis(卧龙蟾蜍), Bufo kabischi(沙湾蟾蜍),Bufo bankorensis(盘谷蟾蜍),Bufo tuberculatus(圆疣蟾蜍)
- 俗名: 癞格包
- 曾用名: 中华大蟾蜍
-
Zhan and Fu(2011)基于线粒体 ND2 基因及 5 个核基因 (Sox9-2、Rho-3、CCNB2-3、UCH-2、DBI-2) 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分布于云南香格里拉市、泸沽湖和四川炉霍县、白玉县等高海拔地区的"西藏蟾蜍"与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北地区的中华蟾蜍没有遗传分化,认为"西藏蟾蜍"是中华蟾蜍的次订同物异名。研究显示不同地区之间的中华蟾蜍种群间基因流广泛,不支持隔离后扩散 (vicariance followed by dispersal)假说(Macey et al., 1998),即高海拔地区的中华蟾蜍种群是由低海拔地区的种群发生一次隔离事件而产生的。Zhan and Fu(2011)的研究认为,由于受到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动的影响,中华蟾蜍经历了重复的分布区扩张事件 (repeated range expansion),并且整体上有从西南地区向东北方向扩张的趋势。车静 等(2020)基于线粒体基因 12-16S rRNA 数据分析,来自四川理塘县、西藏比如县的"西藏蟾蜍"与中华蟾蜍 (包括模式产地样品) 聚在一起,各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数据支持Zhan and Fu(2011)的研究,将" 西藏蟾蜍"归并为中华蟾蜍。该种群与内地其他种群相比,如中华蟾蜍指名亚种 (费梁等, 2009),主要形态差异是:体型较小,雄性50.0-71.3 mm,雌性42.9-84.3 mm(vs. 体型较大,雄性 79.2-106.1 mm);背面具 1 条明显的脊纹 (vs. 无脊纹);后腹部和股基部具紫黑色大斑,亚成体尤明显 (vs. 无黑色大斑)。这些特征可能是适应高海拔环境而产生了适应性形态分化的结果。基于其形态的特化,车静 等(2020)将该种群记录为“中华蟾蜍-青藏高原高海拔种群”,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东缘地区。基于线粒体基因 12-16S rRNA 数据的分析,车静 等(2020)的研究发现,来自西藏芒康县和四川巴塘县 ("圆疣蟾蜍"模式产地) 形态上鉴定为"圆疣蟾蜍"的标本与中华蟾蜍 (包括模式产地物种) 不同种群聚在一起,遗传上不同种群之间分化较小。形态上,"圆疣蟾蜍"背面皮肤瘰粒和疣粒较大而平,腹面几乎无斑,后腹部和股腹面无黑色斑块等特征,可与中华蟾蜍其他种群 (包括青藏高原高海拔种群) 相区别。考虑到该种群形态可鉴别,结合分子系统学结果,车静 等(2020)暂将原" 圆疣蟾蜍"记录为中华蟾蜍-芒康金沙江河谷种群。盘古蟾蜍分类上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直到1986年,日本学者M. Matsui运用形态测值的多变量分析,认定盘古蟾蜍的形态具独特性,才又恢复使用Bufo bankorensis,但仍然存疑。 Lin et al., 2006采集了台湾43个点的盘古蟾蜍,发现台湾盘古蟾蜍与大陆、宫古岛的中华蟾蜍形成两大主要支系:其中一支为广泛包含了台湾北部、中部及中南部的系群。南京江宁的中华蟾蜍与宫古岛的中华蟾蜍与广泛分布台湾北部、中部及中南部的系群聚在一起,形成两大系群其中一大支系。另一大支系为一泛岛型系群。这一泛岛型系群中还包含了大陆福建省武夷山及福州地区之中华蟾蜍样本。两大系群之间遗传距离(K2P distance)为0.059,系群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9与0.020,差异皆不大。盘古蟾蜍与中华蟾蜍整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45,以种间的差异而言相当小,因此认为盘古蟾蜍与中华蟾蜍应为同种异名。编写:张栋儒编辑:张栋儒2023.05.14
- 2024-01-17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3-06-13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6-13 张栋儒修改了模式产地
- 2023-06-13 张栋儒修改了繁殖季节
- 2023-06-13 张栋儒修改了同物异名
- 2023-06-13 张栋儒修改了同物异名
- 2023-05-3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3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3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31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3-05-3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31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31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基本信息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详细信息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基本信息
- 2023-04-25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习性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卵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瞳孔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289
主要分类系统
-
中国两栖类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蟾蜍属 Bufo
-
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蟾蜍属 Bufo
-
圆疣蟾蜍 Bufo tuberculatus
-
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
盘谷蟾蜍 Bufo bankorensis
-
AmphibiaWeb (2025)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蟾蜍属 Bufo
-
盘谷蟾蜍 Bufo bankorensis
-
圆疣蟾蜍 Bufo tuberculatus
-
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2012)
-
无尾目 Anura
-
蟾蜍科 Bufonidae
-
蟾蜍属 Bufo
-
中华蟾蜍岷山亚种 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us
-
盘谷蟾蜍 Bufo bankorensis
-
圆疣蟾蜍 Bufo tuberculatus
-
中华蟾蜍指名亚种 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