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o stejnegeriSchmidt, 1931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II - LC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FMNH 11417 ) 保存于FMNH ( Field Museum, Divis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Chicago, USA )
  • 体形小;无鼓膜;耳后腺短略呈圆形,长、宽之比约为5:4。
  • 体长 : 雄蟾体长53-58mm,雌蟾体长52-58rnrn
  • 头 : 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较宽,吻端圆钝
  • 吻棱 : 明显
  • 鼻孔 : 鼻孔近吻端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小于眼间距
  • 鼓膜、鼓环 : 无鼓膜,无耳柱骨
  • 上、下颌 : 上颌无齿
  • 舌 : 舌长椭圆形,游离端圆
  • 犁骨齿 :
  • 声囊 :
  • 前肢 : 前肢细长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或约为体长之半
  • 指、趾 : 趾略扁
  • 指关节下瘤 : 部分关节下瘤成对
  • 内、外掌突 : 外掌突呈椭圆形、较大,内掌突小而狭窄
  • 第二性征 : 雄蟾第一、第二指上有婚刺
  • 后肢 : 后肢较短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肩后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足比胫长
  • 指、趾端 : 指端钝圆
  • 指、趾缘膜 : 指侧有缘膜;趾侧缘膜发达
  • 指、趾式 : 指式:3>4>1>2
  • 指、趾蹼式 : 趾蹼较发达,第一、第二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的蹼达趾端
  • 趾关节下瘤 : 部分趾关节下瘤成对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大于外蹠突,并具游离刃;外蹠突小而高,成疣状
  • 皮肤、体色 : 体背面灰褐色或棕褐色,一条浅色脊纹自吻端达泄殖肛孔上方;肩两侧各有一个较大的浅色三角斑;背部黑纹呈“八”形;四肢背面有3-4条深色横斑;腹面淡黄褐色,无斑纹或斑纹不明显。皮肤粗糙,背面、腹侧及四肢均密布小锥状疣;头及上眼睑有小疣粒;两眼后各有一行小圆瘰粒,呈倒“八”字形,肩部背面小圆瘰粒排成“八”字形;背部及后肢背面有不明显的“八”字形小圆瘰粒;腹面满布低平小疣。耳后腺几乎呈圆形,前端略尖,似一滴下落的水滴,长与宽之比约为5:4。
  • 卵 : 卵粒排列在胶质卵带内
  • 蝌蚪 : 第30-31期蝌蚪全长18-20mm,头体长6-7mm;背面棕褐色;尾末端钝圆;第二、 三趾 ,第三、四 趾和第五趾间边缘出现凹陷,后肢末端边缘变薄,第三趾边缘隆起;唇齿式为I:1+1/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200–700m的山区河流附近的杂草及灌丛中。
  • 习性: 白天常隐蔽在杂草及灌丛中,多栖于石下;夜间多在19–23时或雨天出外活动觅食,行动缓慢,善爬行;觅食昆虫及其幼虫、蚯蚓等小动物。每年9月末入蛰,在水底越冬;翌年3月末至4月初出蛰,并抱对产卵,卵粒排列在胶质卵带内,每只雌蟾产卵700–960粒。
  • 繁殖季节: 4月
  • 国内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省临江市;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 同物异名: Bufo kangi, Bufo cycloparotidos
  • 俗名: 癞蛤蟆、圆腺蟾蜍
  • 2023-10-27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蝌蚪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