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Fang and Chang, 1932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II 附录II VU

收录编辑:吴云鹤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CIB 4664 ) 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体形和体表色斑与红瘰疣螈较为相似,但本种体侧有密集的瘰疣,背脊、头后侧及指、趾端为橘红色,液浸标本为土黄色。
  • 全长 : 雄螈全长155-195mm,雌螈全长177-210mm
  • 体型 : 粗壮
  • 头 : 头部宽略大于长,扁平、顶部有凹陷
  • 吻 : 吻部短,吻端钝圆
  • 头侧脊棱 : 两侧骨质棱脊明显
  • 鼻孔 : 鼻孔位于吻前端
  • 囟门 :
  • 唇褶 :
  • 舌 : 舌略呈长椭圆形,约占口腔底部的一半,前后端与口腔底粘连,两侧略游离
  • 口角 : 位于眼后角后下方
  • 犁骨齿 : 犁骨齿呈“∧”形
  • 颈褶 : 明显或略显
  • 躯干 : 粗壮略扁
  • 肋沟 :
  • 前肢 : 粗短
  • 前肢贴体向前 : 指端可超过鼻孔,达到吻端
  • 后肢 : 粗短
  • 指、趾式 : 指式:3>2>4>1;趾式:3>4>2>5>1
  • 指、趾缘膜 : 基部均无蹼
  • 指、趾角质鞘 :
  • 掌、蹠突 :
  • 尾型状 : 尾基部近于圆形,向后逐渐侧扁,尾中段较高
  • 泄殖腔 : 雄螈肛部隆起宽大,肛孔纵长,内壁有乳突;雌螈肛部隆起小,肛孔短,内壁无乳突
  • 童体型 :
  • 皮肤、体色 : 皮肤粗糙,头背面、躯干及尾部有大小不一的疣粒;体两侧瘰疣密集略呈方形,并连续排列成纵行,体腹面较光滑,有横缢纹和小疣
  • 卵 : 卵呈圆形,卵径2-3.4mm,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灰白色或棕黄色
  • 幼体 : 幼体全长67mm时,尾长31mm左右,各部特征与成体相似
  • 生境: 该螈生活于海拔1400-2400m,长有杂草、灌丛和稀疏乔木的山区。
  • 习性: 成螈以陆栖为主,非繁殖季节生活于灌丛和稀疏乔木的山区,很难见到成体。4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水塘、土坑、水井和稻田内繁殖,5-6月为繁殖盛期。白天隐匿在阴湿的土洞、石穴、杂草丛中或苔藓层下,活动多见于晚上,觅食昆虫、蛞蝓、小螺、蚌及蝌蚪等小动物。繁殖期到来时,雄螈先进入繁殖场所,等待雌螈入水后,即出现求偶、配对、排精和纳精等繁殖行为。雄螈先以吻部触碰雌螈吻部,如此重复3-5次,雌螈爬向雄螈并相互注视片刻,雄螈以前肢拥抱雌螈腋部或胯部,雌上雄下,雌螈借尾的摆动在水中游动或以前肢与雄螈的后肢在水底交替爬行;当它们的抱对行为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雄螈尾部后段弯向后肢,并迅速颇动,随即泄殖孔张开排出一个圆锥状有透明胶膜的精包,其一端粘附在水底基质上,另一端游离于水中。此后,雌、雄螈身体分开,雄螈前行或伏于水底不动,雌螈缓慢爬向精包处,当其泄殖腔部位接触精包时即反复挪动,将精包纳人泄殖腔内。雄螈一次可排出多个精包,最多达8个,而雌螈亦可纳人多个精包,将精子吸入在输卵管内进行体内受精,产出之卵即为受精卵。雌螈纳精3-4小时后,开始在水中产卵,每次产2-3粒,亦有l或4粒的,每产一次卵后即挪位再产,每两次产卵间隔时间3-20分钟或更长。卵单生,分散沉入水底的淤泥上。从纳精完毕到产出最后一粒卵需持续1-3天,有的需时更多。雌螈的产卵量因个体大小而有差异,王延斌等(1995)记载产卵量平均78粒(49-94粒);田应洲等(1997)记载为95-227粒粒。在水温16.5-22.5℃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2天左右孵化,孵化率为46.54%。幼体在当年的8月底至11月初陆续完成变态。
  • 繁殖季节: 5月,6月
  • 云南大关、彝良、永善,贵州威宁、毕节、赫章、水域、金沙、大方、纳雍、织金、安龙
  • 同物异名: Pleurodeles kweichowensis, Qiantriton kweichowensis
  • 俗名: 描抱石、苗婆蛇、土哈蚧
  • 2021-09-03 吴云鹤修改了全长
  • 2021-09-03 吴云鹤修改了卵
  • 2021-09-03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09-03 吴云鹤修改了习性
  • 2020-07-07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0-07-07 沈文菁修改了泄殖腔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