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名称所对应的有效名为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Bufo tuberculatusZarevskij, 1926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NT

收录编辑:吴云鹤

信息汇总:-

审核:吴云鹤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 ZISP 1969 ( plateau of Kham ) , 1972 ( plateau of Kham ) , 2634 ( Mountains Ji-us-shan, lake Kuku-nor ) ) 和指定选模标本 ( ZISP 2634 ) 均保存于ZISP ( Zoolog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t. Petersburg, Russia )
  • 头顶及上眼睑有疣粒;腹面一般无斑点,有的个体散有少数色斑。
  • 体长 : 雄蟾61-76mm,雌蟾58-89mm
  • 头 : 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端圆而高,突出于下唇
  • 吻棱 : 钝而肿胀
  • 鼻孔 : 近吻端
  • 颊部 : 颊部向外倾斜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小于眼间距或上眼睑宽
  • 瞳孔 : 瞳孔圆形
  • 鼓膜、鼓环 : 鼓膜小而圆
  • 上、下颌 : 上颌无齿
  • 舌 : 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 犁骨齿 :
  • 声囊 :
  • 前臂 :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体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第三指远端关节下瘤成对
  • 内、外掌突 : 内掌突小而椭圆,外掌突大而圆
  • 第二性征 : 雄性内侧3指上有深褐色婚垫
  • 雄性线 :
  • 后肢 : 后肢粗短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后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足比胫长
  • 指、趾端 : 指端较圆;趾略扁,末端钝尖
  • 指、趾缘膜 : 指侧微具缘膜;趾侧缘膜显著
  • 指、趾式 : 指式:3>1>4>2
  • 指、趾蹼式 : 内侧3趾的外侧及第五趾内侧之蹼几乎达趾端,第四趾的蹼几乎达近端第二关节下瘤或略超过,蹼缘缺刻较深
  • 趾关节下瘤 : 第三、第四趾的关节下瘤成对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高而椭圆,外蹠突略小而圆
  • 皮肤、体色 : 皮肤粗糙,吻背面、头顶及上眼睑有小疣,体背面有稀疏的瘰粒,其间散布大小疣粒,上面均有刺或刺迹;耳后腺大,长椭圆形;耳后腺之间有排列成“∧”形的大疣;胫部太瘰粒显著;体侧及整个腹面满柿大小剌疣。生活时背面橄榄灰、黄褐或灰褐色,上面有深褐或黑色斑,有的个体还缀有少量土红色斑点;背面从吻背面或两眼之间至肛上方常有一条灰白或黄白色脊纹;自眼后角沿耳后腺外侧,经肩上方至体侧,有一条不规则的深色线纹,有的达胯部。腹面黄白或浅褐色,一般无斑点,有的散有少数灰色或黑褐色斑点。
  • 蝌蚪 : 第36-39期蝌蚪全长约26mm,头体长12mm,尾长为头体长的112%左右;体尾黑色,头体略扁,尾肌弱,尾鳍低而厚,尾末端圆;唇齿式为Ⅱ/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刚完成变态的幼蟾,体长9mm左右,特征与成体同。
  • 生境: 该蟾生活于海拔2600-2700m的河谷地区。
  • 习性: 白天多隐匿在水沟或静水坑附近的杂草丛中、石块下、土隙内及农作物丛下,少数在草丛中觅食;黄昏后频繁活动在农田、杂草地内或在路边。蝌蚪生活在河谷的水塘或水坑中,常群集于水草间或腐物周围。
  •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部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3-05-08 张栋儒修改了省级分布
  • 2021-08-27 吴云鹤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生境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蝌蚪
  • 2021-08-26 吴云鹤修改了体长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蝌蚪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