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角蟾属 Boulenophrys

Boulenophrys acuta(Wang, Li, and Jin, 2014)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CR

收录编辑:吴云鹤

审核:于中斌

  • 模式产地: 中国: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 (SYS a00267,雄性) 保存于中国广东省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 体长 : 雄蛙体长:27.1-33.0mm,雌蛙体长:28.1-33.6mm
  • 体型 : 小型,细长
  • 头 : 头宽微大于头长
  • 吻棱 : 明显
  • 鼻孔 : 斜圆形
  • 颊部 : 颊部垂直,无内陷
  • 眼 : 眼大,直径约为头长的0.35倍,上眼睑外缘有明显的角状突起
  • 瞳孔 : 瞳孔竖直
  • 鼓膜、鼓环 : 鼓膜大而明显
  • 舌 : 舌缘平滑,后端无缺刻
  • 内鼻孔 : 内鼻孔较大,位于上腭基部,卵圆形
  • 犁骨齿 : 无犁骨齿
  • 声囊 : 雄性单声囊
  • 背侧褶 : 背部两侧有间断的背侧褶
  • 指关节下瘤 : 明显
  • 内、外掌突 : 内、外掌突均明显,内掌突显著大于外掌突
  • 第二性征 : 两性体型差异不明显;雄性成体婚垫不发达,无婚刺
  • 后肢 : 胫骨较短,是体长的0.38-0.45倍
  • 后肢贴体前伸 : 后肢前伸贴时体胫跗关节达瞳孔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不相遇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胫长约为体长的0.42倍,脚长约为体长的0.55倍
  • 指、趾端 : 指端、趾端圆形,微膨大
  • 指、趾缘膜 : 趾侧缘膜不发达,基部有肉质蹼
  • 指、趾式 : 指式:3>4≥2>1;趾式:4>3>5>2>1
  • 趾关节下瘤 : 趾关节下瘤明显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长椭圆形;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部皮肤较光滑,零散分布着深色斑点和少数小瘤,部分斑点和小痣粒在背部构成“X”形嵴。成体背部棕红色,幼体体表淡灰色。在两眼间有一不完整三角形、背部中央有一四角星形的深色斑纹;前肢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斜纹,第2、3指背面为黑色。后肢有3-5条较短的黑色横纹。吻尖深棕色,眼下有一竖直深棕色条纹,颞褶色浅。上眼睑上突起物为白色,下唇缘深褐色伴有白色条纹。腹部红褐色,一条纵向深棕色条纹从下颌延伸到胸部,后腹部中央分布着黑、白色花斑,两侧各有一个较大的黑边浅棕色圆斑。四肢腹面深棕色,上布有白色花纹。外跗褶浅棕色,手掌与脚掌深棕色,内掌突与外蹠突橘红色、指与趾尖浅红色,胸腺股腺白色。瞳孔黑色,巩膜棕色
  • 卵 : 淡黄色
  • 生境: 生活在海拔270-450m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枯枝落叶层或林下灌草层山溪周围。
  • 习性: 多栖息在溪流旁的落叶层中,可在潮湿地带掘穴潜藏其中,雨后会则多会出现在溪流附近的泥土路上。雄性成蛙在求偶时会发出连续性短频快速的鸣叫。成蛙以白蚁为食。
  • 繁殖季节: 11月至次年6月上旬
  • 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七星顶自然保护区附近
  • 同物异名: Xenophrys acuta (封开异角蟾)
  • 2023-04-10 张栋儒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3-04-10 张栋儒修改了模式产地
  • 2022-05-06 于中斌修改了模式标本
  • 2022-04-18 于中斌修改了后肢贴体前伸
  • 2020-08-11 沈文菁修改了生境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