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角蟾属 Boulenophrys

Boulenophrys tongboensis(Wang and Lyu, 2021)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NE

收录编辑:沈文菁

信息汇总:卢宸祺

审核:吕植桐、吴云鹤

  • 模式产地: 中国:江西:上饶市:广丰区:铜钹山:平溪(28.1154°N, 118.2372°E; ca 1100 m a.s.l.)
  • (1)体型小,雄性体长26.5–31.5 mm;(2)鼓膜可见,前缘模糊;(3)具犁骨齿;(4)舌游离缘有缺刻;(5)后肢左右跟部重叠;(6)后肢贴体前伸,胫跗关节达眼中点;(7)指侧缘膜窄,各指基部具一关节下瘤,指式: II < I < IV < III;(8)趾间无蹼,趾侧无缘膜,各趾基部具一关节下瘤;(9)背部皮肤相对光滑,具细小痣粒;背中部具“X” 或 “)(”形肤棱;(10)体侧具疣粒,部分疣粒形成短的纵向肤棱;(11)颞褶明显;(12)背部米黄色或橄榄黄色,眼间有镶镶浅色边的棕色“V”形或三角形斑,背中部有镶镶浅色边缘的棕色“X” 或 “)(”形斑;(13)雄性具单咽下声囊
  • 体长 : 雄性体长26.5–31.5 mm
  • 体型 : 体型小
  • 头 : 头宽小于头长
  • 吻 : 吻端背视钝圆且突出,侧视向后倾斜至口,突出远超下颌缘
  • 吻棱 : 吻棱明显,于鼻孔上方弯曲
  • 鼻孔 : 鼻孔斜置,卵形
  • 颊部 : 颊部倾斜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眼间距
  • 眼 : 眼大
  • 眶间区 : 鼻间距大于眼间距
  • 瞳孔 : 瞳孔纵置
  • 鼓膜、鼓环 : 鼓膜可见,前缘模糊
  • 颞褶 : 颞褶明显
  • 舌 : 舌游离缘具缺刻
  • 内鼻孔 : 内鼻孔位于上颌骨基部,大,呈卵圆形
  • 犁骨齿 : 展现
  • 声囊 : 雄性具单咽下声囊
  • 指关节下瘤 : 各指基部具一关节下瘤
  • 内、外掌突 : 内外掌突明显,且内掌突明显扩大
  • 后肢贴体前伸 : 胫跗关节伸达眼中部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重叠
  • 指、趾端 : 指、趾端均呈圆形,略膨大
  • 指、趾缘膜 : 指侧缘膜窄,趾侧无缘膜
  • 指、趾式 : 指式:II < I < IV < III;趾式:I < II < V < III < IV
  • 指、趾蹼式 : 指,趾间均无蹼
  • 趾关节下瘤 : 各趾基部具一关节下瘤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长、卵圆形,无外蹠突
  • 皮肤、体色 : 背部皮肤相对光滑,具细小痣粒;背中部具 “X” 或 “)(”形肤棱;上眼睑边缘有一小角状疣粒;体侧具突起的疣粒;腹部光滑,大腿处具散布的疣粒;胸腺大,靠近腋部;大腿后表面具一较大股腺。 背部呈米黄色或橄榄黄色,眼间有一镶浅色边缘的棕色“V”形或三角形斑,背中部有一镶浅色边缘的棕色“X” 或 “)(”形斑;上臂及后肢背面具深色横斑,眼下及吻端侧面具深色纹;虹膜红棕色;腹部深棕色,有密集分布的白色斑点;喉部具一条深色纵向条纹;腹侧具一对镶白色边缘的纵向黑色条纹;手掌、脚掌红棕色,指趾端淡红色,掌突、蹠突橙红色;胸腺及股腺白色
  • 繁殖季节: 八月份可见雄性个体在溪流上方的枯枝上鸣叫,然而此时发现的雄性个体并无婚垫或婚刺。目前,尚未发现雌性或蝌蚪,关于该种的更多信息仍属未知。
  • 目前仅知该种分布于模式产地:江西东北部铜钹山,海拔1100–1115m处。
  • 当前调查显示该蟾较为稀少,仅发现于同一条溪流中,与数量更加丰富的同属物种淡肩角蟾(P.boettgeri)同域分布且存在竞争。
Lyu et al., 2021: 9–40
  • 2023-04-12 张栋儒修改了基本信息
  • 2021-10-24 张栋儒修改了皮肤、体色
  • 2021-05-06 沈文菁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