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rana quadranus(Liu, Hu, and Yang, 1960)

国家保护 CITES IUCN
- - NT

收录编辑:吴云鹤

  • 生活时体侧有黄色斑纹;背部的大小疣粒较分散;趾间满蹼;液浸雄蛙标本肛部周围的皮肤隆起呈方形泡状;雄蛙胸腹部无刺;前肢亦不粗壮,指上无婚刺;无声囊。
  • 体长 : 雄蛙体长79–89mm,雌蛙体长85–97mm
  • 体型 : 体型较肥硕
  • 头 : 头宽大于头长
  • 吻 : 吻较圆,突出于下唇缘
  • 吻棱 : 吻棱明显
  • 鼻孔 : 鼻孔略近眼
  • 颊部 : 颊部向外倾斜
  • 鼻间距vs吻眼距vs上眼睑宽 : 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
  • 瞳孔 : 瞳孔菱形
  • 鼓膜、鼓环 : 鼓膜小而不显
  • 颞褶 : 颞褶隆起明显
  • 舌 : 舌大,后端缺刻深
  • 犁骨齿 : 梨骨齿发达
  • 声囊 : 无声囊
  • 前肢 : 前肢细而不粗壮
  • 前臂 : 前臂及瘦长不及体长之半
  • 指关节下瘤 : 指基部的关节下瘤极明显,尤其以第一指的最大
  • 内、外掌突 : 掌突2个,外侧的窄长
  • 第二性征 : 雄蛙肛部周围皮肤呈囊状泡起;指上无婚刺,前臂、胸腹部无刺
  • 雄性线 : 无雄性线
  • 后肢 : 后肢长
  • 后肢贴体前伸 : 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方
  • 左右跟部是否相遇 : 左右跟部略重叠
  • 脚长vs胫长vs体长 : 足与胫等长
  • 指、趾端 : 指、趾末端球状,无沟
  • 指、趾缘膜 : 指侧微具缘膜,以第二、第三指内侧的最为明显;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宽的缘膜,第五趾外侧缘膜仅达趾基部
  • 指、趾式 : 指式:3、1>4>2
  • 指、趾蹼式 : 趾间满蹼,外侧跖间蹼达跖长之半
  • 趾关节下瘤 : 关节下瘤明显
  • 内、外蹠突 : 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无跗褶
  • 皮肤、体色 : 除头顶部较光滑外,体背及四肢背面、体侧满布疣粒,有的个体体背前部较为光滑;眼后方有一条横肤沟,四肢背面除疣粒外还有肤棱;体和四肢腹面光滑。背面体色变异较大,多为灰黑褐色或橄榄绿而略带黄色,体侧棕黄色具黑褐色云斑,颌缘纵纹及四肢背面横纹清晰;腹面多为鲜黄色或黄白色或有棕色斑点,四肢腹面橘黄色
  • 卵 : 卵径3–4mm,动物极深棕色,其上有一个浅色圆环,植物极乳黄色
  • 蝌蚪 : 第38–41期蝌蚪全长平均86mm,头体长28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05%;头体背面紫褐色而略带绿色,尾部色浅,在尾后半段有深色斑点;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Ⅱ:6+6(或7+7)/1+1:Ⅱ;下唇齿3排几乎等长;下唇乳突2排,出水孔有短游离管
  • 生境: 该蛙生活于海拔335–1830m山区的大小流溪或沼泽地带。
  • 习性: 成蛙在夜间常蹲在石头上或草丛中鸣叫,发出“呷、呷”的鸣叫声,每次连续5声,有节奏的重复鸣叫;稍受惊扰,立即停叫。该蛙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及其它小动物。
  • 甘肃(陇南徽县、两当县、文县、康县),陕西(宁陕、柞水、凤县、洋县、佛坪县、留坝县、太白县、山阳县、周至县、岚皋县、镇巴县、陇县、略阳县、长安、南郑县),四川(茂县、安县、平武、青川、南江、万源、北川),重庆(城口、巫溪、奉节、巫山、秀山、开县),湖北(丹江口、神农架、宜昌、巴东、利川、长阳县、房县),湖南(桑植)
  • 同物异名: Rana quadranus, Rana quadrana, Feirana quadranus
  • 隆肛蛙的属级归类问题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存在争议。本信息系统与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https://amphibiansoftheworld.amnh.org/) 和 AmphibiaWeb (AmphibiaWeb) 一致将其收录在倭蛙属 Nanorana, 而费梁等 (2012) 将其收录在隆肛蛙属 Feirana

    费梁等 (2005)Paa (Feirana)提升为属, 即隆肛蛙属 Feirana Dubois, 1992, 包括叶氏隆肛蛙 Feirana yei、隆肛蛙、太行隆肛蛙三个物种。但 Jiang et al. (2005) 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叶氏隆肛蛙不是隆肛蛙属的成员,将其归为棘胸蛙属 Quasipaa江建平等 (2006) 根据特化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将叶氏隆肛蛙作为新属——肛刺蛙属 Yerana Jiang, Chen and Wang, 2006的模式种, 并将其种名改订为叶氏肛刺蛙 Yerana yei

    Che et al. (2009)Che et al. (2010) 对整个棘蛙类群 (Tribe Paini) 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通过多基因联合分析发现该类群主要由两大支系组成, 并结合物种棘/刺这一雄性第二性征的祖先性状分析, 建议将棘蛙类群划分为两个属: (1) 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棘胸蛙属Quasipaa; (2) 分布于中国西部、秦岭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倭蛙属Nanorana (Che et al., 2010)。其中棘胸蛙属大部分物种的棘、刺主要呈散布状分布在胸部, 腹部或者整个腹面, 不具有具体形状; 而倭蛙属大部分物种的棘、刺主要呈双团状分布在胸部。基于系统发育树的祖先性状分析结果表明, 雄性个体胸部棘、刺等第二性征在这两个属中存在多次独立的丢失现象, 例如, 棘胸蛙属中的叶氏隆肛蛙, 倭蛙属中的隆肛蛙、太行隆肛蛙、棘肛蛙。研究同时发现这些不具备明显雄性第二性征的物种相较于其它物种, 手臂在繁殖季节也较细弱、不粗壮, 推测此类物种可能具有不同的繁殖行为。Chen et al. (2011) 系统研究了太行隆肛蛙的繁殖行为, 发现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确实不出现与抱对有关的形态特征, 也没有抱对现象。

    综上, 隆肛蛙应归为倭蛙属。

    编写: 张栋儒
    审核: 于中斌
    编辑: 张栋儒
    2021.09.16

  • 2024-01-06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4-01-06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4-01-06 张栋儒修改了参考文献
  • 2024-01-05 张栋儒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1-09-16 张栋儒修改了讨论
  • 2021-09-16 张栋儒修改了讨论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地理分布
  • 2020-07-08 沈文菁修改了指、趾式
  • 2015-04-23 吴云鹤添加此条目

对比栏

隐藏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
pic1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